愛地巴笑著說:“我現在還是會生氣,生氣時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氣就消了。”
在人生跑道上的長跑者,首先必須要有平和的心境,從而步伐才能均勻,持續有力,不然必會導致中途力竭,盡棄前功。平和不是緩慢,而是均勻;不是鬆懈,而是穩健;不是無為,而是真正的有所做為的大前提。
一句箴言:氣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製有所不為才有所為,有所得必要有所失。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在其他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當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
“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
“該放下。”
“那為何不放下呢?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
從此,他再也不沉迷於遊戲了,一心一意做學問,進步飛快……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致高峰。一個人要成就大的事業,不能隨心所欲、感情用事,對自己的言行應有所克製,這樣才能使錯誤、缺點得到抑製,不致鑄成大錯。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德國詩人歌德說:“誰若遊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遠是一個奴隸。”要主宰自己,必須對自己有所約束,有所不為,有所克製。
自製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善於控製自己情緒和約束自己言行的一種能力,一個意誌堅強的人是能夠自覺控製和調節自己言行的。如果一輛汽車僅有發動機而沒有方向盤和刹車的調節,汽車就會失去控製,不能避開路上的各種障礙,就有撞車的危險。一個想要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缺乏自製力,就等於失去了方向盤和刹車,必然會“越軌”或“出格”,甚至“撞車”、“翻車”。一個人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必然要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複雜的事,其中有順心的,也有不順心的;有順利的,也有不順利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如缺乏自製能力,放任不羈,勢必搞壞自己的關係網,影響團結,挫傷積極性,甚至因小失大,鑄成大錯,後悔莫及。這樣,當然很難把車駛到目的地了。因此,必須善於克製自己,不使自己的言行出格。
怎樣才能正確而有效地控製自己的言行呢?
對事物認識越正確,越深刻,自製能力就越強。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稱心的事,動輒發脾氣,訓斥謾罵,而有的人卻能冷靜對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這是為什麼呢?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所以,對自己的言行失去控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這種粗暴作風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認識,因為對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製,造成了不良影響。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早年留學美國,畢業後留芝加哥醫學研究院深造。23歲那年,一個裝著甲型腦膜炎病毒的試管破裂,病毒順著耳膜侵入他的腦部,損害了他的神經。他殘廢了,全身癱瘓,頭向左歪,語言含糊,兩眼發直,連飲食都困難,但思路清晰,思維正常。他身子癱瘓了,心卻沒有衰竭。他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能為人民做出貢獻,就以堅強的意誌,克服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孜孜不倦地寫作,終於成了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
由此可見,自製能力是一種為了執行自己的決定(為人民做出貢獻)奮不顧身,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力量,使他戰勝了生理上的巨大困難。沒有堅強的意誌,嚴重的癱瘓早就毀滅了他。
這種執行自己的決定、頑強地戰勝與此相對抗的一切因素的自製性,是一種寶貴的品格,在一些取得重大成就的人身上經常可以發現。如著名作家李儒英,10年內亂時蒙冤關在獄中,那時他已經60歲了,但這沒能阻止他寫作。一切都難不倒他,沒有紙,他就在《資本論》的行間寫。這樣日寫、夜寫,不到一年時間,一部30萬字的長篇小說《女遊擊隊長》寫出來了。在粉碎“四人幫”後,這部以革命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才正式出版。顯然,如果沒有堅強的意誌,李儒英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寫作是不可能的。
一句箴言: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的克製,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