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於考古學術界的邀請函,邀請顧真前往獅王市,參加一場學術交流會。
作為一名尚未畢業的學生,能夠參加學術交流會議的機會可不多。普通的學生,最多隻能跟在老師後麵,一起進入會場長長見識。
可顧真卻獲得了邀請函,將以學者的身份參加。
他當然明白,這場交流會代表著什麼。
這是學術對抗上的,首次正麵交鋒。
而參與這次會議的學者,大部分都是燈塔學派的學者。當然,肯定也會有華夏學派的人到場。
顧真隻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據華夏文明的存在,才能夠在這場學術對抗中獲勝。並且在真正確定了華夏文明的存在以後,華夏學派才會正式走上考古學界的舞台。
……
一周後,獅王市機場。
作為聯邦政府的首都,機場的環境,已經有了現代化的麵貌。
顧真乘坐航班來到了獅王市後,背著一個背包,入住了獅王中心酒店,這也是聯邦首都最豪華的一家酒店。
學術交流會的場地,也確定在這家酒店的會議室中。
酒店大門旁,都已經豎起了紅榜,預祝考古學界,學術交流會順利開展。
雖然明天才是學術交流會正式召開的日子,但在酒店裏已經可以看見,有不少來來往往的學者,都是考古學界裏前來參加這次交流會的人。
說起來這次的學術交流會,準備的其實並不夠充分,急急忙忙用一周的時間就組織起來了。但偏偏前來參會的學者,卻為數不少,並且在考古學界內備受關注。
因為誰都知道,這一次的學術交流會,是為什麼開的!
作為引發學術交流會的主角,顧真從住進酒店起,就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因為他的形象一點都不像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既不戴眼鏡,嘴上也沒有胡須。乍一看,完全就是一個出來旅遊的大學生。
等到第二天會議開場簽到的時候,許多學者湊在一起,都在公然議論。
“那篇論文的作者,還沒出現?”
“嗬嗬,好像是一個學生,可能沒膽來吧。”
“沒有依據的幻想,是經不住辯證的。”
這些燈塔學派的人,語言都充滿著不屑。
直到一個少年走到麵前,拿出了邀請函,簽下名字。
一旁的侍者問候道:“顧真先生,您的位置在第七排,您那邊請。”
顧真回頭瞧了他們一眼,才徑直走入會場。
剛才的學者們頓時閉上了嘴上巴,用警惕的目光,審視著顧真。
語言上的不屑,隻是他們表明立場的一種方式。並不是真的看低顧真,畢竟顧真早已用論文證明了他的實力。
同時在會場內的華夏學者們,看見顧真出現,心裏也暗暗鬆了一口氣。但是和燈塔學派的敵意不同,華夏學者的眼光都帶著鼓勵的意味。
等到受邀學者們都到齊以後,這場學術交流會才正式開始。
艾柯博士是這場交流會的發起人,由他第一位進行學術演講。
按照會議流程上的安排,一共會有五位學者進行學術演講。前麵四位,全部都是燈塔學派的人,最後一位,則就是顧真。
站在演講台上的艾柯博士,顯得非常從容淡定。作為知名學者,他學術演講的經曆十分豐富,更正對今天的學術交流,做了充足的準備。對著台下的一眾學者侃侃而談,銳利的目光卻始終放在顧真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