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初到大明 第十四章 為朱標解惑(2 / 2)

朱允炆連忙道:“父王明鑒,兒臣確實還有話未說完。”

見朱標點頭示意,連忙問道:“父王可知皇爺爺的理想是什麼?”

朱標嘀咕道:“理想?父皇的理想當然是,百姓安居樂業,大明能呈現盛世,江山萬代。”

朱允炆笑著道:“父王這幾句話裏,隻有一句話是對的,皇爺爺的理想,現在最大的心願是朱家江山萬代相傳。”

見朱標疑惑,朱允炆接著道:“父王不必著急,聽兒臣慢慢道來。”

穩定心神,接著開口道:“皇爺爺開國後,給後世之君立下一個好的皇位繼承製度,所以定下嫡長製的宗法,立父王你為太子。”

“但又考慮到一來父王可能不是皇子中最為優秀的,二來朝中萬一有奸臣作亂,太子一脈孤身在京城,無依無靠,就像秦末一樣,秦朝宗室被一窩端。”

“於是皇爺爺廣封諸皇子為王,守衛邊疆重地。這樣一來,朝中有太子一脈繼承帝位,外有諸王手握兵權,以為外援。這樣一來,大明江山就可以萬代相傳。”

朱標道:“不錯這是父皇的考慮,我也知道。”

朱允炆繼續道:“難道父王你沒看出其中的問題嗎?”

“問題,什麼問題?”朱標疑惑的道。

朱允炆道:“這種理想的局麵是皇爺爺想的,但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接受。皇爺爺將邊疆重地都封給除父王外的其它皇子,讓他們手握重兵。他們在外奮死拚戰,而父王這一脈隻因為是嫡長子,就可以穩居京中,繼承帝位,你認為他們能心服嗎?”

見朱標有所思,朱允炆接著添火道:“諸王久居塞外,常年領兵作戰,手下可為是兵精糧足。他們都是皇上的兒子,手中又握有兵權,人一旦有強大的實力,會不會再想進一步呢?”

見朱標駭然,朱允炆又道:“自古以來,九五至尊之位,誰不想要。而且皇爺爺明示,朝中如有奸臣作亂,他們皆可以,帶兵勤王。可是這奸臣作亂隻是個借口,想有就可以有,至於諸王是勤皇還是殺皇,就看他們了。”

朱標若有所思,想必他早已考慮過分封的事,但沒有這麼的透徹。馬上他奇怪的道:“難道父皇沒考慮到嗎?”

朱允炆笑著道:“那父王就恕兒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朱標笑著道:“不用寬恕了,你這麼多的話,孤也沒說過。”

朱允炆道:“這就是父王你和皇爺爺的立場不同了。”

朱標疑惑道:“立場?”

“不錯,就是立場。在皇爺爺看來,如果某位諸王奪得皇位,那就證明他比太子一脈更適合,反正都是朱家的子孫,他不在乎誰繼承皇位。”朱允炆道。

朱標驀然抬頭看著自己的兒子,這番話算得上誅心之論了。他從前沒往這方麵想,也不敢這麼想。哪知這小子接著道:“在父王的立場,父王當然也希望自己的一脈繼承皇位。為了鏟除威脅,一旦繼位,父王肯定會削藩,想必父王考慮過吧?”

朱標點點頭,他熟讀史書,身邊的謀士劉璟黃子澄等也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但現在諸王實力還不是很強,因為老朱還沒拉起藍玉大案,在那次案中,剩餘的武將元勳被殺得差不多,使諸王得以領兵,實力大漲。

朱允炆道:“既然父王,前因後果都已清楚。兒臣還有一翻肺腑之言,要上述父王。”

朱標連忙道:“好,我兒請講。”

朱允炆舒了口氣,道:“兒臣研究過胡惟庸案中的人物,牽連的大部分是文臣。而且像胡惟庸驕橫結黨,李善長老邁不堪,這些人父王將來是用不上了,父王不必為他們而惹怒皇爺爺。我知道這樣說很殘酷,父王你也可能接受不了。”

朱標果然麵含怒色,他是受儒家傳統教育長大的,講就仁義。朱允炆歎氣道:“父王,你有沒有想過,一旦你這一脈喪失了皇位,我和朱寧,朱允熥,小悅兒,新的皇帝能讓我們活下來嗎?”

朱標刹那間臉色蒼白,他何嚐不知道這麼個道理。慢慢地道:“你接著說。”

朱允炆道:“父王現在應不觸怒皇爺爺,但盡力保護好馮勝,傅友德這樣的武將元勳。徐達長女雖嫁給燕王,但其長子徐輝祖是難得的帥才,對朝廷忠心耿耿。藍玉乃父王姻親,現在更是手握重兵。他對父王也是忠心耿耿,而且與燕王有隙,更應該保護好。”

不理會朱標的驚詫,他接著道:“這樣來,父王現在一方麵療養身體,朝中大事盡量不與皇爺爺相觸。一方麵培養自己身邊的文臣,另一方麵保護好這些武將。將來繼位,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再運用這些武將平定諸王。”

看重朱標一臉驚詫,還是歎了口氣,才慢慢的道:“父王,好好的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