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的劉知遠話音一落,這個時候已經升任中書侍郎一職的節度判官蘇逢吉,獨自出班對著劉知遠進言,說道:“陛下!史弘肇目今正屯兵於潞州,已經震懾的群虜相繼往北遁去,咱們何不如讓史弘肇直接領軍出師天井關,這樣就可以直達孟津,這樣豈不是更為便利一些嗎?”劉知遠聽罷,也深以為然。
後經司天監看過天象之後,覺得不妥,於是便對著劉知遠奏稱,道:“啟奏,我主陛下!臣昨夜夜觀天象,發覺太歲在午,不利於大軍南行,宜經由晉、絳抵陝。”劉知遠聽過司天監的奏請之後,這才決定,於天福十二年五月十二日,自太原啟鑾。同時下旨告諭諸道,一麵部署內政,厘定乃行。
到的天福十二年五月十二日這一日,在太原劉知遠身著龍袍,親登大殿,正式開啟了自己後漢皇帝的行程,同時下旨冊封魏國夫人李氏為正宮皇後,自己的皇弟劉崇為太原府尹,從弟劉信為侍衛指揮使。皇子劉承訓、劉承佑、劉承勳,及自己的皇侄兒劉承贇為將軍,楊邠為樞密使,郭威為副樞密使,王章為三司使,蘇逢吉、蘇禹珪同平章事。同時凡是首先歸附在劉知遠麾下的諸鎮將,如趙暉、王守恩、武行德、趙匡讚等人,也盡皆實授為節度使一職。
隨即又命令太原府尹劉崇留守北都,趙州刺史李存為副,幕僚李驤為少尹,牙將蔚進為馬步指揮使,一同駐守於自己的老巢晉陽。
等到這一切都安排好了之後,劉知遠便挈領全眷,及部下將士三萬人,由太原府出發,就在大軍出發之際,劉知遠又突然對著手底下的群臣們說道:“朕,此次親領大軍經晉、絳入陝,意欲召還尚在潞州屯紮的大將史弘肇,一同扈駕。”可是劉知遠的話音剛落,便被自己的臣子同平章事蘇逢吉和樞密使楊邠二人諫阻,道:“陛下!臣等認為目今陝、晉、河陽諸鎮軍民,均已有歸附我國之心,況且遼將崔廷勳、耿崇美等人,也將往北遁去之際,若是陛下突然召還史弘肇將軍,我等恐怕黃河以南地區百姓們人心會動搖,到時候河南軍民再趨炎附勢歸附於遼國,則必定造成虜勢複盛的情況,可就又會轉足為患了。還望陛下,三思!”劉知遠聽罷,心中一時不能決策,尚在躊躇之際,不過劉知遠還是想聽一聽史弘肇自己的意思,於是便派遣使臣前去潞州傳諭意給史弘肇知道。身在潞州的史弘肇在接見了劉知遠派來的使者之後,結果劉知遠寫給自己的詔書之後,心中覺得自己此刻在潞州是最緊要關頭,如果自己這一撤恐怕會使有望得到的土地,複又丟還給遼國。於是便手寫了一封回信交由使者帶回,劉知遠看到了史弘肇寫給自己的回信之後,發現史弘肇的意思跟與蘇、楊二人的意思一模一樣,相符的不行不行的時候這才作罷。
同時下令,命令史弘肇領軍繼續屯紮在潞州,相機奪取澤州。
咱們之前就曾寫到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但是當時他並沒有更改國號,而是依舊延用後晉高祖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接著,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錢帛;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於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劉知遠又抓住機會乘機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字為暠,改國號為大漢,改天福十三年(公元948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正式開始了自己成為後漢皇帝的日子。劉知遠在太原稱帝之後,先是果斷采納了自己的皇後李氏的建議,一改過去靠括民財犒軍的慣例,而是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此舉,果然很是奏效,深得人心。契丹大軍進入中原後,到處以“打草穀”的名義掠奪財務、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人民反抗不斷,遼主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幹守衛汴京,劉知遠看準時機,采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這才任命大將史弘肇為先鋒,相機舉兵南下,一舉拿下洛陽和汴京等中原重要地區。不過這是後話,咱們稍後會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