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出城逃離的消息不久便傳到了益陽守軍的耳中同時也傳到了城外的朱進忠的耳中。
朱進忠在聽聞益陽城中無主之後,便在第一時間召集部眾驅兵急攻,不出片刻遂攻陷了益陽。
而益陽城中無主的守兵九千餘人,盡數被朱進忠給殺死了。
楚王馬希廣見到了自己親點的馬軍指揮使張暉竟然對自己的部下們不管不顧,隻顧著自己能夠逃命,你說你張暉逃跑也就逃跑了吧,你怎麼還逃到我這裏來了。這一下子楚王馬希廣可就更加的急上加急了,迫不得已隻得再次派遣自己的僚屬孟駢,赴朗州向自己的兄長馬希萼求和去了。
這個時候的馬希萼一心想著的就是要徹底的殺敗自己的弟弟馬希廣然後自己再登上大楚國的王位,於是馬希萼便令孟駢還歸上沙去了,同時還讓他告訴自己的那個弟弟馬希廣就說:“大義已絕,不至地下,不便相見了!”
他回來之後,隻得如實對著楚王馬希廣回奏道:“大義已絕,不至地下,不便相見了!”楚王馬希廣聽到之後心中越發的恐懼了起來。
過不多久楚王馬希廣忽又接到了朗州馬希萼送來的文書,文書是馬希萼寫的,大意內容就是:他馬希萼已然自稱順天王,不日便要率眾大舉入寇啦。
楚王馬希廣這個時候也是真的一點兒主意都沒有了,也無法可施,隻得再次飛使入漢,對著漢主劉承佑三跪九叩首的,乞請漢主劉承佑能夠早日派出援師。
漢主劉承佑,這個時候倒也被楚王馬希廣給感動了。
漢主劉承佑本以為他們兩兄弟的爭鬥隻不過是為了爭一口氣,小打小鬧也就算了,根本就不會動了楚國的江山社稷,可是這個時候事情發展到了如今這個地步,這可就不是單單爭一口氣的事,而是你死我亡的生死之事啦!也決定調將遣兵,往援湖南。
可是就在漢主劉承佑點好了將聚齊了兵勇了,偏值這個時候又有外侮猝乘,內變紛起,連自己的宗社,也要拱手讓人,那裏還能顧到南方!
說來又是話長,小子按年敘事,不得不依著次第,先述漢亂。
界限劃清,次第分明。
漢主劉承佑嗣位,倏經三年,起初是任用勳舊,命楊邠掌機要,郭威主征伐,史弘肇典宿衛,王章總財賦,四大臣同寅協恭,國內粗安。
惟國家大事,盡在四大臣掌握,宰相蘇逢吉、蘇尚珪等,反若贅瘤。二蘇多遷補官吏,楊邠謂虛糜國用,屢加裁抑,遂致將相生嫌,互懷猜忌。
適逢關西亂起,紛擾不休,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濤,請調楊、郭二樞密,出任重鎮,控禦外侮,內政可委二蘇辦理。
這明明是思患預防,調停將相的意思。不意楊、郭二人,誤會了李濤的意思,他們竟然疑他聯絡二蘇,從旁傾軋,竟入宮泣訴太後,自請留奉山陵。
李太後又疑漢主劉承佑喜新厭舊,麵責漢主劉承佑,經劉承佑述及濤言,益增母怒,立命罷免了李濤的政柄,勒歸私第。
種種誤會,構成隱患。
漢主劉承佑欲使母後生歡,便更加重用楊、郭、史、王四大臣,除史弘肇兼官侍中之外,其他三位大臣皆加同平章事兼銜。
二蘇益致失權,愈抱不平。既而郭威出討河中,朝政暫歸三位大臣共同主持。
邠司黜陟,重武輕文,文吏升遷,多方抑製。弘肇司巡察,怙權專殺,都人犯禁,橫加誅夷。章司出納,加稅增賦,聚斂苛急,不顧民生。
由是吏民交怨,恨不得將三大臣同時捽去。
及三叛告平,郭威還朝,今日賜宴,明月頒賞,仿佛是四海清夷,從此無患。
漢主劉承佑年已長,性且漸驕,除視朝聽政外,輒與近侍戲狎宮中。飛龍使後匡讚,茶酒使郭允明,最善諂媚,大得主寵,往往編造廋詞,雜以媟語,不顧主仆名分,亂嘈嘈的聚做一堆,互相笑謔。
李太後頗有所聞,常召漢主劉承佑入宮,嚴詞督責。漢主劉承佑初尚遵禮,不敢發言,後來聽得厭煩,竟反唇相譏道:“國事由朝廷作主,太後婦人,管什麼朝事!”說至此,便搶步趨出,徒惹起太後一場煩惱,他卻仍往尋樂去了。太常卿張昭,得知此事,上疏切諫,大旨在遠小人,親君子。承佑怎肯聽受,置諸不理。
到了幹佑三年初夏,邊報稱遼兵入寇,橫行河北,免不得召集大臣,共商戰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