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相不和暗亂生(2 / 2)

看到這裏,小子我不僅想起一首詩來歎道:

豈真杯酒伏戈矛,攘臂都因宿忿留;天子徒為和事老,不臨死地不知休!

將相不和,本就是一個國家內部存在的最大危害。別的不說,就說前不久的楚國內亂便就是因為兄弟二人間的不和睦引起了一係列的戰爭。

馬希廣、馬希萼,鬩牆構釁,與吳越適成反比例。故吳越雖有內亂,而得免破裂,湖南一啟紛爭,而即促危亡,甚矣兄弟之不宜相殘也!希萼凶悍,希廣迂懦,劉彥等喜懦懼凶,故舍長立少,庸詎知迂懦者之終難成事耶!但推原禍始,實由希範,有事或可達權,無事必宜守經,否則,未有不亂且亡者也。夫兄弟不和,家必破。將相不和,國必亡。楚以兄弟不和而破家,漢以將相不和而亡國。同時肇亂,又若不相謀而適相合。

就是因為漢朝裏宰相蘇逢吉和大將軍史弘肇二人的不和,而且當朝皇帝劉承佑又管理不了自己的機構,這才導致了郭威趁勢而起。

郭威趁勢而起之後,自己得到了那些好處呢?下麵我就簡單的給各位看官說一說郭威竄漢自立的大體經過。

公元947年,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之後攻下開封,定為都城。郭威因助劉知遠稱帝有功,升戳為樞密副使、檢校司徒,成為統帥大軍的將領,位至宰相。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病逝,郭威和蘇逢吉同時受命,立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郭威被任命為樞密使,掌管全國的兵權。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永興節度使趙思綰、鳳翔節度使王景崇相繼擁兵造反。朝廷屢次出兵討伐,均無功而返。

公元948年,隱帝劉承祐遂命郭威率兵出征。郭威至河中後立柵築壘,分兵圍困。李守貞屢次突圍,均被挫敗,相持日久,城中糧草俱盡。郭威遂下令四麵攻打,一舉攻進城中,李守貞自焚而死。永興趙思綰、鳳翔王景崇相繼歸降,使風雨飄搖的後漢政權轉危為安。之後,郭威又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製。

公元950年,後漢隱帝與其寵臣對郭威等有功大將十分疑忌。於是隱帝與親信李業密謀,詔令馬軍指揮使郭崇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詔令鎮寧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以企一舉鏟除前朝舊將勢力。不料李弘義反以詔書密示於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即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偽作詔書,宣稱隱帝令郭威誅殺諸位將領。於是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討伐,以“清君側”。

隱帝不聽母親讓人下詔與郭威和好的勸告,領兵出征,結果被亂兵殺死,蘇逢吉也自盡了。郭威不費什麼力就進了開封。聰明的郭威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讓李太後先主持大事,以安人心。他又嚴禁士兵掠奪騷擾京城,恢複了京城的治安秩序。郭威派人迎接劉崇的兒子來繼位,以此穩定宗室。

等一切穩定之後,郭威就將他的稱帝計謀實施了:讓手下將領發了假情報,說契丹要南下進犯了。然後就奉太後之命領兵出城,到了澶州,數千將士發生兵變,擁立郭威為帝,曆史書上經常說他是被迫稱帝的,其實都是事先的預謀,郭威的大將北宋建立者趙匡胤估計就是學習郭威的做法發動陳橋兵變的,因為這兩次幾乎如出一轍。

隱帝見郭威起兵造反,並派兵抵禦郭威。七裏坡之戰,後漢政府軍戰敗,隱帝被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覲見太後,讓太後臨朝聽政,並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寧節度劉贇為帝,隨後突然聞報契丹南下,於是率軍北上抵禦,途徑澶州,士兵兵變黃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並逼太後任他為“監國”,奪得國政。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他又稱帝,國號大周,定都汴京,改元“廣順”,史稱後周。

郭威生於亂世,長於軍伍,勇武有力,豪爽負氣,略通兵法,善撫將士,以軍功累遷至樞密使高位。終以軍事實力為後盾,取後漢而代之,是五代時期軍人專權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麵開始轉向統一,開始顯露出民富國強的跡象,為周世宗也為趙匡胤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通史》(範文瀾主編)記載:“對沙陀人的野蠻性政治開始進行改革,使呻吟在戰亂暴政下的民眾感到有些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