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老奸巨猾的馮道(2 / 2)

馮道聽後,對著郭威回答道:“據老夫所知,你昔日裏的佳士範質,他還尚未曾回歸故裏,前些日子裏我還曾見到過他,想必那範質還尚在京都之中。”郭威聽了馮道的話之後,心中頓時大喜,對著馮道說道:“既然,這個範質還尚在京城之中,那麼我這就前去訪求他便是。”

就這樣,馮道便與郭威二人,遂分途自行。

在這本小說中,我曾不止一次的提到過馮道這個人,也說馮道是一個老奸巨猾的老東西,那隻是為了咱們這本小說,寫的更加有一些意義罷了,不能全部當做真的,各位看官,你們看到了這些,放下手機,在心裏樂嗬嗬就算啦!可前往當不得真啊!你們要是當真,那麼我也沒有辦法啊。

那麼,曆史上馮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接下來,就給你們各位看官好好的說一說他。

馮道生於公元八百八十二年,去世於公元九百五十四年,馮道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馮道他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也就是現今的河北省交河東北)人。

馮道一生曆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位國君,在這四朝十位國君當政期間,他曾拜相共有二十餘年之多,被後世稱之為官場中的“不倒翁”。

馮道不僅好學能文,而且還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道,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傳奇人物,他有三不欺:

所願者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

馮道,是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曆經桀燕皇帝劉守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閔帝李從原、後唐末帝李從珂、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遼太宗耶律德光、後漢高祖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共四朝十帝。基本上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實的“官場不倒翁”,江湖稱:14哥。

唐末投劉守光作參軍,劉敗後投河東監軍張承業當巡官。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掌書記。後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後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後,被任為太傅,後漢代晉後任太師,後周代漢後依然任太師。周世宗征北漢前,馮道極力勸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讓他隨軍,令他監修周太祖陵墓。當時馮道已患病,葬禮完成後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為瀛王。就是這位馮道,竟引起了千古毀譽。

馮道從政三十餘年,經曆了五朝(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還有契丹)十一位國君,且做得都是宰輔級官員,可謂位極人臣。

馮道緣何能夠在混亂不堪的時代成為那些如狼似虎的軍閥們爭相延請的座上客,成為他們極其信服的能臣賢吏?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縱觀馮道的一生行事,他確實標新立異,特立獨行,他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卻能撇開儒家的是非原則,處處出手“道德”拳,為天下蒼生著想,成為一個超越了黑白二元邏輯的人物:他既是一些人眼中毫無廉恥的奸臣,又是大眾眼中與虎謀皮拯濟蒼生的一代能臣。他既是“兒皇帝”石敬瑭的心腹、認可外族皇帝的漢奸,又是從契丹皇帝裏救下無數漢族人性命的英雄。他既是善於藏拙有所不為的滑頭,又是重視文化建設的一代賢士。他既是見風使舵的官場油葫蘆,又是至為克己的一代廉吏。他既是為後世鄙棄的無恥貳臣,又是當時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國老”。正是這種“無間道”的做法成為他在“虎狼叢中”立身的不二法則。

據說馮道辭逝後,天下“無賢愚,皆仰道偉元老,而喜為之稱譽。”後周第二代領導人柴榮還下令朝廷停止辦公哀悼三天,追封他為瀛王。馮道也是一個為後來許多文人詬罵的對象,認為他是一個毫無骨氣的民族敗類,罵他罵得最來勁的就是宋朝文壇領袖歐陽修。“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是歐陽修對他的整體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