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按周之國凡三君兩姓,曆九年而宋興焉。
讀詔已畢,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麵聽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稱號太祖皇帝,群臣朝賀。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以所領鎮為宋州歸德軍,國號曰宋。奉周恭帝為鄭王,封弟光義為殿前都虞侯,封趙普為樞密直學士。立太廟,追帝其祖考,尊母杜氏為皇太後。當日,太祖設太平筵宴,大會群臣。自是,文官武將,濟濟彬彬,布滿於朝。上有堯舜之風,下有鼓腹之樂。華山隱土陳搏,聞宋代周,欣然喜曰:“天下自此定矣”餘見宋傳,此編不多錄也。逸狂詩雲:
五代幹戈未息肩,亂臣賊子混中原;
黎民苦怨天心怒,胡虜交馳世道顛。
點檢數歸真命主,陳橋兵變太平年;
黃袍丹詔須臾至,三百鴻圖豈偶然。
後世也有賢人有詩,讚道:
紛紛五代亂離間,一旦雲開複見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裏舊山川。
還有一首詩也稱讚道:
幼主無知社稷休,臨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業歸於宋,忍恥含羞入鄭州。
真乃是:
五代日事幹戈,胡虜交馳,亂賊橫行,中原始無寧宇,幸宋太祖一統中華,其亦世道之幸歟。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5,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6
根據曆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裏,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隻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7,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製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製整個國家,隻是藩鎮型的朝廷。9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曆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後來的越南)自此永久脫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