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一肚子苦水》
下午,秦小晴陪同組織部長走訪去了。
辦公室成了風暴中心。滿屋子都是前來賀喜的人。
賀喜隻是表麵的。打聽消息的,求證傳言的,探底,付諸實踐。
連最為淡定的人都坐不住了。
鄉鎮幹部常為人所不屑。”
也有多位“地板幹部”表示,責任大,權力小,是讓他們最頭疼的事。“現在我們這個地區發展的壓力很大,我們在基層壓力最大。可是現在我們地方的財政資金不足,‘小馬拉大車’。”
“權力小、責任大,壓力不小。”這是接受采訪的“地板幹部”講的最多的一句話。“現在基層矛盾不少,各種糾紛越來越多。我們感覺工作量很大,人手明顯不夠。”一位同誌如是說。
身處“地板”,最接地氣。正因為身處“地板”,所以才能“接地氣”。“地板”幹部位卑權小,可地位卻極端重要。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這些人就是黨和政府的“名片”。
一個地方的人氣高不高、旺不旺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工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工作狀態上,一個政府能不能得民心、負責任、有效率就體現在每一個公職人員的日常瑣碎的工作中。他們心裏有牢騷,有怨氣,難免會帶到工作中去。要麼消極怠惰,要麼吹吹拍拍,更有甚者將怨氣撒到群眾頭上,直接成為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
有專家指出,一些幹部因為“天花板”、“地板”而煩惱,是因為幹部的眼界沒有打開,天天盼著“往高處走”,向上看是“天花板”,向下看是“地板”。當然心生煩惱、滿腹牢騷。說白了,還是“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
值得注意的是,“地板幹部”中不乏埋頭苦幹者,不乏淡泊名利者,不乏“老實人”,更不乏“想幹事”、“能成事”的人,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這樣的幹部,我們黨執政的根基才堅如磐石。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被很多“地板幹部”打動。
一位在基層工作20幾年的老同誌說:“你問我對仕途有什麼想法,我實話給你說,我就想著,工作能輕鬆點,有點時間陪女兒。我家在城裏,來鎮上工作二十幾年了。每天還是來回跑。剛來時女兒還沒上幼兒園,現在大學都快畢業了。其實我們這些人都是當地人,你工作幹得不好,鄉親們也會指指點點。工作很累。過不了什麼假期的。”
名為“繼續勝利”的網友坦言:“新一代年輕幹部還是很能吃苦願意幹事創業,我身邊的幹部就都很好,值得我學習。我來村快兩年了,從沒周末過。有事周末請個一天假,晚上睡在村,因為時間緊女朋友也分手了。但我依然會不忘初心,堅持到底,恪盡職守,砥礪前行。”
幹部多“墩墩苗”。
基層本就是鍛煉幹部的大課堂,也是披沙揀金的大熔爐。”
“在開會。上麵安排工作的方式,除了發發文件就是開會,由於鄉鎮是最基層,因此什麼會幾乎都要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參加,要按時到會,不去要受批評受通報,請假也不易請準。這個領導強調幾個方麵那個領導強調幾個方麵,人大政協的還要說幾點,台上坐了幾大排,這是領導重視(會議主持人也是這樣說),你就耐著性子聽吧,不要不耐煩。這方麵工作重要需要開會,那方麵工作重要也需要開會,打亂了你的工作安排也不能抱怨。上麵開完會也就算貫徹,然後就是該你回去落實了,你回去後,即使是能夠正常安排的工作也還得開會,這是鄉鎮是否落實的重要標誌,是今後被檢查的一個重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