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7年8月,甘肅六盤山 。
上yīn霾密布,似乎將有一場大雨。黑雲壓城城yù摧,山上薩裏川哈剌圖行宮裏的氣氛也如同這氣一般壓抑。戎馬一生的一代驕成吉思汗,和眾多老人一樣,終究也無法抗拒歲月沉重的枷鎖,病臥在這避暑行宮之中。
病榻之上的成吉思汗,再無馳騁草原彎弓shè雕的勃勃英姿,再無指揮百萬鐵騎縱橫下的淩然霸氣,隻有孱弱的呼吸和無力的聲調表明:他是一個垂死之人。
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和親信大臣們躬身立在床頭,靜靜地垂聽成吉思汗最後的口諭。屋裏安靜的如同空氣凝固一般。交代完口諭之後,一名內侍將一個用罕有的白sè公駝毛製成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口鼻之上,床邊的大臣和皇子們則靜靜的看著這團駝毛隨著成吉思汗孱弱的呼吸而上下拂動。突然,幾聲痛徹萬分的“大汗…”撕裂的屋中的平靜,白公駝頂鬃停止了拂動——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終於向死神低下了桀驁高貴的頭顱,病逝於薩裏川哈剌圖行宮,享年66歲。
幾道閃電劃過際,傾盆大雨終於落下。
公元16年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去征唐兀(西夏),夫人也遂同行”(據《蒙古秘史》)。公元17年,吞並西夏的戰鬥還沒有結束,年逾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適。他留下大軍繼續圍攻西夏都城,自己則帶著親信怯薛軍(禁衛軍)移到六盤山避暑。這次移兵就如草原上的牧人率領自己的羊群到一處水草更豐美的地方駐牧一樣自然,然而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後一次遷移。 臨終前,他下令將出降的西夏國王及王族全部處死,以此作為一個強者給予敵人的最後裁決。
傳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將領遵循其“密不發喪”的遺詔,直到平定西夏後才由最忠心的部下將其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安葬完畢,隨即出動了萬千駿馬來回奔跑將墓地踏平,待雨水過後,地上長出青草,和周圍地麵再無任何差異,這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馬踏青塚”。最後,為首的將領命令800名士兵將造墓的500多名工匠全部殺死,而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滅口。
而另據元末葉子奇的《草木子》記載,成吉思汗下葬後,除馬匹踏平墓地外,為便於rì後能找到墓地,就在成吉思汗的墳上殺死了一隻駝羔,將羔血撒於其上,並派騎兵守墓。等到第二年hūn草長出以後,墓地與其他地方分辨不出時,守墓的士兵才撤走。子女如想念成吉思汗,就讓當時被殺駝羔的母駝作為向導,如果母駱駝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
我國內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過那是“衣冠塚”,類似於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場所),並非埋葬地,隻是安奉衣冠,陵墓內沒有屍骨。
幾百年過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附注:
不同版本的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是一個身上從來都不缺少神秘的人。
據他出生之時,手中握著一個紅sè血塊,這就注定他一生將與鮮血與征服有著不解之緣。
成吉思汗下葬至今已經700多年,而他陵墓的確切位置到現在也無人知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傳與猜測,也有許許多多的人花費畢生的jīng力前去尋找,可成吉思行的陵墓仍然如同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
而成吉思汗的死因,則更為撲朔迷離法不依,到現在為止,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五種法:
第一種法:墜馬受傷致死
在內蒙古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地區,有一座阿爾泰山,山上存有蒙元時期留下的洞窟壁畫。在這些洞窟壁畫之中,有一幅乃人尋味,這壁畫上描繪的便是當年成吉思汗在阿巴斯地區狩獵野馬時,其所乘騎的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汗從馬上跌落受傷。等成吉思汗回到營地之後,當夜就發起了高燒。
當時成吉思汗正在率軍攻打西夏,隨從的將領看成吉思汗高燒不退,便建議先行撤兵,等成吉思汗的身體痊愈之後再出兵征討。成吉思汗是一個征服yù極強的人,他覺得自己幾十萬大軍不遠萬裏前來征討西夏,就這麼撤回去會讓別人笑話。他派出去的一個打聽西夏國情況的人回來彙報,西夏有一個名叫阿沙敢布的大臣認為成吉思汗是一個懦夫,並譏笑他有本事你就放馬過來,我們西夏人不怕你。成吉思汗聽之後勃然大怒,表示寧死不願退兵,還親自率軍挺進賀蘭山,將那個譏笑他是懦夫的阿沙敢布給殺了。此後成吉思汗的身體一直不見好轉,病情越來越重,隻得以避暑為借口到甘肅的六盤山療養,並最終於17年8月病死在六盤山上的薩利川哈拉圖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