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子(2 / 2)

這種法為《元史》所采用,知道的人較多,來源上比較正統。

第二種法:雷擊致死

這種法來自於一個名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葡萄牙人。

作為羅馬教廷的使者,他於145年由羅馬教皇諾森四世派遣來到當時的蒙古國,在蒙古呆了兩年的時間,於17年回到了羅馬。回去之後,他向羅馬教皇提交了一份名叫《被我們稱為韃靼的蒙古人的曆史》的報告,文中詳細記述了他出使蒙古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一段提到,他在蒙古的時候發現那裏夏常有閃電,發生雷擊致死的事例很多,而蒙古人最為崇敬的英雄成吉思汗,就是死於雷擊。這種法在南宋彭達雅所著《黑韃事略》中得到印證,書中記載:“韃人每聞雷霆,必掩耳屈身至地,若躲避狀。”由此可見蒙古人對雷電的懼怕。蒙古草原地勢平坦廣闊,很容易吸引雷電,這種法也不無道理,而且加賓尼來中國比馬可波羅要早0年,距成吉思汗之死也隻有18年,這種法可能來自當時的民間,並不是毫無根據。

第三種法:中毒致死

這種法又分為兩個版本。其一便來自於於那本聞名世界的《馬可波羅遊記》。書中記載,成吉思汗在出征西夏之時圍攻太津要塞,膝蓋部位不幸被西夏士兵的毒箭shè中,回營之後便箭毒發作,從此一病不起。馬可波羅175年來到中國,其後成為了當時執政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座上賓,在中國呆了有17年的時間,無論是對於皇家還是民間都有密切的交往,因此它的法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另一種版本來自於蒙古的民間傳,據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之時,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美麗的西夏王妃在晚上侍寢之時趁機在成吉思汗的酒中下毒,最終導致成吉思汗毒發身亡。

第四種法:被刺身亡

這種法還是同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有關。這位王妃看來是為烈女,被俘之後仍不忘國仇家恨,在侍寢的首夜,就趁成吉思汗不備用隨身攜帶的匕首將成吉思汗刺死。這種法來自於一本名叫《蒙古源流》的書,該書是較早的一本蒙古通史,於1666年成書,作者名叫薩岡徹辰,1766年蒙古喀爾喀部親王成袞紮布作為禮物,將此書手抄本進獻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將其譯為滿、漢兩種文本,並題書名《飲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庫全書》。從這一點來看,這種法應該也有很高的可信度。

第五種法:生殖器被咬掉致死

這種法最為荒誕離奇。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均無記載,但這種法在外蒙古廣泛流傳,其主要人物還是那位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看來真的是“紅顏禍水”,成吉思汗一代驕,竟命喪一名女子手中,實在令人感歎。據這位美麗的王妃被成吉思汗俘虜之後,成吉思汗驚歎其美麗,要求她做自己的妃子。王妃答應了,但在侍寢的當晚,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借行房之際將成吉思汗的生殖器給一口咬掉,立刻血流如注。成吉思汗當時已經年近七旬,身體本就虛弱,受此重創,更是重傷不治,不久便撒手西去。這位美麗的西夏王妃自知難以活命,便投黃河自盡了。

成吉思汗的這種死法似乎同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匈奴王阿提拉有些類似,這位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上帝之鞭”,也是在新婚之夜被自己美麗的新娘刺死在婚床之上,而這位美麗的新娘,正是為了報阿提拉的殺父之仇才答應嫁給他,殺死阿提拉之後也自盡身亡。

成吉思汗的兒孫親信們覺得此事難以啟齒,便對外謊稱大汗是墜馬受傷致死。這才有了前麵的第一種法。

這五種法各有各的來源,似乎都不是空穴來風,但無論怎樣,成吉思汗之死始終是一個沒有定論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