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戰中的安全角度:由於此時海戰,神州軍的主要對手是以英國和荷蘭為首的西洋各國的海軍艦隊,他們的作戰方式已經采用線形隊列,以發揚側射火力的最大效果。所以神州軍海軍根據這一特點,判斷對方艦船縱隊中軸線左右各四十五度的位置是安全角度。敵方唯一炮火就是首艦前處的一門火炮,左右各四十五度的範圍為相對安全區域。當然施行這個戰術的戰艦首要條件就是機動性,沒有機動性的戰艦無法保持這種別人無法還手的位置。(貌似戰艦的機動性比火力要求要高那麼一點點,否則機動性好的英艦也不能戰勝炮大船慢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了。)
2.關於扶桑海軍的佛郎機炮:在網上查到的資料,隻有鐵炮等大型火槍,但我相信一直和荷蘭人作生意的鬼子沒有可能不仿造“佛郎機”故此替這些小鬼子加上。但是因為他們國小力弱,尤其火炮技術較為落後。他們所謂的鐵炮,在江戶時代稱為“大筒”說白了就是放大的火槍,對於火炮技術則遠遜於中國。否則當年豐臣秀吉進攻朝鮮時,陸上頗為順手,但海中卻一敗塗地,卻是這個原因。
3.“帆篷受風”:指在海戰當中機動時,四角帆受風情況不如三角形帆。四角形帆受風為六個方向角度,麵三角形帆的受風麵多達八個方向角度,所以神州軍海軍在近戰時,為了保持戰艦的快速機動,收起四角軟帆,減少因為受風情況對於機動性的限製。
4.神州城海軍的五點梅花陣:如果從高空鳥瞰,有點像當今的航母作戰集群的隊形。這一陣形是當時明朝水軍常有的一種作戰隊形。在海戰中的變化遠比當時歐洲諸國海軍的一字形橫線作戰多得多。但是因為當時指揮係統限製,運轉不如一字隊形靈活,如果指揮不利反而會產生混亂。但神州軍的旗語及燈語的普及已經解決這一問題,同時這一隊形對於敵軍一字形艦隊的攻擊效果也比使用一字形對戰效果要好。
5.“手語”:因為是敞口的射擊戰位,呈八字形的火炮製退器反射時會產生大量火藥燃氣後衝,所以神州軍的陸海軍炮手都裝備了耳塞、護甲和護目鏡。而且由於多炮輪流射擊時,產生的噪聲會影響指令的傳達,故此觀察手使用簡短手語報告炮彈落點及修正量,火炮完成射擊準備時,炮長會用手拍瞄準手的頭盔,表示準備完畢。瞄準則根據海浪起伏情況及瞄準情況,做手勢命令發射。
6.“破壞彈”:此時海中、戰中的炮彈炮彈主要分為破壞對方帆索的“鏈彈”這種炮彈,是兩個圓球形炮彈之間用鐵鏈相連,射擊時主要針對對方和船帆和索具。“霰彈”以殺傷對方艦麵甲板上操作風帆的水手及炮手。“破壞彈”指圓球形炮彈,這種炮彈就是我們常金屬圓球形炮彈,它的目的是擊傷、擊沉對方船舶。而那種“開花彈”由於東西方均無法保證它的起爆時間,因此在出現撞擊引信之前,這種炮彈軍艦上裝備較少,而且主要用於對岸上的目標轟擊之用。
7.江戶時代扶桑人使用的火器
弩(日本製,平安時代):射程80m-250m
丸木弓(日本,繩文時代至戰國時代):射程50m-100m
重藤弓(日本,南北朝時代):射程80m-180m
弓胎弓(日本,室町末年):射程200m-300m
馬上筒(日本,戰國末年):射程5m-30m
種子島銃(日本,戰國時代):射程100m-300m
連發銃(日本,江戶時代):射程50m-100m
芥炮(日本,江戶時代):射程5m-10m
佛郎機:(日本,江戶時代):射程800m-1200m
8.神州軍冬季作戰服:外麵是活麵綠色細帆布,中間是細布包裹的羊毛氈之間是成網格狀的羽絨保暖內芯,最裏白色的細帆布雪地偽裝服,再裏麵是統一的羊毛毛衣,腳上是專為冬季作戰使用的皮靴。
9.所謂家紋,是一個家族的標誌。從各種資料都可看出,家紋的曆史就是紋章的曆史。家紋在日本始於平安時代中期,它問世的具體年代,在日本有兩種說法,一說在保元、平治年間(1156-1159);一說是在源賴朝(1182-1204)初年。江戶時代家紋最為盛行,就其題材而言,不僅植物,還有代表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海波浪、風花雪月。也有人類製造的船舶、車馬轅輪、武器、弓箭。生活中的數字:一、二、三、萬字、十字等也進入了紋章的題材。 日本人雖頒布過帶刀禁止令,但從未公布過家紋禁止令。所以當時不僅上層人物有家紋,就是一般商人、職工、農民都有家紋。
10.九鬼水軍:九鬼嘉隆從紀州熊野地方調來適宜用來建造船隻的上等木材,回到居城鳥建立起造船基地,設計製造鐵船。嘉隆吸取舊式的軍船、明船以及歐洲船隻的優點,設計製造了一種全新的軍船。這種軍船寬七間(約12m),全長十二間(約21m),相對於當時其他的軍船來說,是龐然大物了。巨大的船體是用最好的木材構築而成,最外層覆蓋鐵板用於加固和阻燃。這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鐵甲船”。船上還配備了火器,每艘船上都裝備了三門當時很稀少的大砲三門。
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外樣大名
親藩大名:即德川家康的被授予封地的親屬。德川家康的三個兒子分別被封在尾張(愛知縣)、紀伊(和歌縣)和水戶(茨城縣),稱為禦三家。由他們分衍出來的家族,稱禦家門,以鬆平姓自稱。禦三家和禦家門合稱親藩大名。禦家門分位越前鬆平家和會津鬆平家2家,
譜代大名:又稱世襲大名,指1600年的關原之戰以前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將。地位僅次於親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職,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權力,俸祿卻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鄰等。德川家康設計幕府統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不得參與。
外樣大名:外樣大名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或戰時曾忠於豐臣秀吉戰後降服的大名,屬於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德川家康把親藩,譜代大名,外洋大名這三種類型的大名混雜相間,使親藩和譜代大名監視外樣大名。
11.伏羲戰陣:這時無論東西方的海戰當中,動輒出動幾百艘戰船在海上搏殺。對於此種情形,神州軍的海戰宗旨是打一艘沉一艘,集中力量打擊敵方艦隊中重要目標不斷削弱敵方有生力量。與此相配合的就是使用火力較強的艦隊作為外圍對敵艦隊進行牽製,而使用速度優勝的小型戰艦沿曲折航線在敵方陣形之間進行穿刺攻擊這樣典型的輕重搭配,快慢結合的作戰方法。
因為此時的海戰中,無論東西方艦隊的作戰方式,已方兩個艦隊之間的內側均被視為安全地帶,而且已方艦隻距離較近,攻擊起來難免誤傷。如果離得遠,兩隻艦隊之間無法進行火力相互掩護,那麼就會被神州軍的重火力艦隊一口口吃掉。
12.西紅柿原產於亞洲西部,明朝萬曆年間中原才開始種植(一說西紅柿原產於美洲,但大致可以確定的是,它們是在中亞和西亞廣泛種植後才傳入我國的)
番茄,原產南美洲的秘魯,清朝中晚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但1983年,我國四川省考古隊從成部鳳凰山的西漢古墓中,發現有番茄等農作物種子,四川省農科院還精心培育出了植株.由此證明我國2000多年前就有這東西了。當然,那時一定不叫現在這個名字。
13.殖民者為達到侵略目的無所不用其極。1624年9月,宋克指揮的荷蘭武裝船隊,在離開澎湖風櫃尾後來到台灣大員。當時,裝出一付可憐樣的荷蘭人提出隻要借用“一張牛皮大的地方”就行了,善良的中國人當然信以為真,以為荷蘭人隻是為停船上岸,所需地方不大,也就同意了。殖民者的狡猾騙過了中國人。
殖民者眼中的一張牛皮大的地方有多大呢?荷蘭殖民者首先占領一鯤鯓,即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帶,並且在大興土木,修建“奧倫治城”。當地的中國人要求荷蘭人承諾“一張牛皮大的地方”時,無恥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張牛皮分割成很細的皮線,連接起來圈地,這就是“一張牛皮”。奧倫治城,後來改為荷蘭的一個“州”,定名為“熱蘭遮城”,成為荷蘭駐台灣的“總督府”。內城於1632年底完工,外城在2年後完工,它是建立在中國台灣的第一個外國侵略者的據點。
14.旗本與禦家人.一般說來,住在江戶的武士有兩種,一是將軍直屬家臣團,另一是諸國駐江戶大名的家臣團。將軍直屬家臣中,有領地且稻米產值一萬石以上的,是譜代大名,也就是自戰國時代以來代代都是德川家家臣的大名。俸祿未滿一萬石的,則是旗本與禦家人。通常旗本多是武官,禦家人是文官,而旗本可以進城拜謁將軍,禦家人則不能拜謁將軍。當然也有例外。
俗說「旗本八萬騎」,並非旗本數真的有八萬人,根據史料,江戶中期的一七二二年,旗本數有五二○五人,禦家人有一萬七三九九人,總計也不過二萬二六○四人。隻是,若加上旗本、禦家人本身的家族與家臣“又家來”(陪臣)的話,總計便大約有八萬了。
旗本、禦家人的俸祿,一種是來自領地的稻米收入,另一種是直接由幕府糧倉支付稻米。厚祿旗本通常擁有領地,禦家人則大部分是糧倉稻米。領地稻米收入是四公六民,因此三千石的旗本,實質收入是一千二百石。糧倉稻米一年分三次支給,領取稻米後,首先留下自家用的份量,其餘的便拿去變賣現金。但因為米價行情經常變動,所以領取糧倉稻米的禦家人,生活非常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