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
大米是粘合社會各階層的膠水,理所當然是由農民生產的。大米的量度標準是石,大約相當於5蒲式耳。一石能供一個人吃一年。在這個時期,日本大米年產量估計是2500萬石。將軍負責分配整個國家的收成。他自己拿了20%,另外把絕大多數都分給了地主和大名。據Charles J. Dunn所說,最強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賀)能收到130萬石。在德川日本,超過270個大名能收到至少一萬石。那為農民留下了什麼?這取決於天氣。通常,農民上繳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時候,將軍和大名並沒有減少他們的需求,因此農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糧食生活。在這個時期,農村的饑荒並不罕見。這樣,雖然農民在社會中是握有特權的——地位僅在武士之下,但他們的生活通常十分艱難。種大米需要大量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且到了今天,許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艱難的時候,農民會無視將軍的禁令搬遷到城市裏從事貿易。當他們父親的土地被長子繼承的時候,很多年輕的兒子也會去經商。
手工業者
很難把手工業者和商人明確的分開,是因為他們的經濟活動經常重疊。比如一個製衣匠可能會賣掉他的產品,他的事業也可以在其他的方向上發展,比如借貸。在德川社會,武士對某些技術有很高的要求,比如造劍,受到了很高的重視,所以,造劍者有很高的地位。在德川日本,常見的技術包括木工、石工、釀造和塗漆。
商人
商人,特別是在城市中的那些,變得很富裕,但是處於社會階層的底部。這是由於儒家的觀點:商人不像農民和手工業者那樣生產任何東西。相反,他們賺那些生產勞動力的的錢。但是,因為有錢賺,所以其他階層的,甚至是低級的武士,有時候也願意接受這個較低的地位。此外,如同德川時期發展的那樣,經濟逐漸的從封建向商業轉化,從整體上看,商人可以改善他們的社會地位。在德川日本,貿易通常是一個緩慢而繁重的事業。雖然道路係統規模巨大,而且受到了很好的維護,但將軍為了軍事防禦,禁止用車輛進行貿易。這樣,大部分通過陸路的商品是放在馬或人的背上。
其他群體
其他幾個群體存在於這個階級體係之外,包括演員,僧侶和屠夫。在某些方麵,既然它處於組成日本社會的嚴格的階級體係之外,它的成員就有一定的自由度。不過,這個體係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計,所以生活在體係之外也有不利之處。屠夫是被驅逐者——強迫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團體中,並要避開日本社會的其他成員。他們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與死有關:他們處理動物的屍體,鞣獸皮並製革。屠夫麵對著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東西。日本人受到佛教徒的影響,一般都是食素者,禁止殺生。在神道教中,與死相接觸需要齋戒。在現代日本,仍然堅持區別屠夫。屠夫家庭的名單在社會中秘密的散播。保守的日本家庭為了防止兒子或女兒與一個屠夫世家結婚,都會參考這樣的名單。
16.琉球簡史:12 世紀 琉球群島出現南山、中山、北山三國,分別在琉球群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
1372年 明太祖朱元璋給琉球的中山王察度下達詔諭後,琉球的北山、中山、南山三王遂開始向明政府朝貢。從此琉球成為我國的藩屬.
1392年 明太祖有見於琉球對於來華使節海上航行的困難,特賜閩人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這一點是後來促進琉球對海外貿易的關鍵。閩人三十六姓中包括『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航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可知他們不僅是善於操舟者,且擔任通譯和其它與朝貢有關的事務。他們在琉球定居以後,便成為代表中國長期協助琉球,增進中琉關係的一群優秀人員。他們子孫繁衍,為琉球人盡過許多勞積。
1416年 中山王尚巴誌征服北山。
1429年 中山王尚巴誌征服南山,形成統一的琉球王國(第一尚氏王朝),每一代國王都需要由中央政府冊封任命。中央政府不幹預琉球王國內部事務,像現在的香港和澳門一樣。
1470年 第一尚氏王朝滅亡,尚丹建立第二尚氏王朝。國王依然由中央政府冊封。
1400—1550年 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高度發達的商業,與內地、朝鮮、東南亞和小日本進行貿易。
十五世紀----十六世紀 小日本狼子野心開始顯露,大量倭寇海盜騷擾我國沿海(包括琉球群島)。
1609年(萬曆三十七年) 德川家康繼承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野心,他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島津家九率領三千士兵侵略琉球,俘虜琉球王,派兵監督琉球內政四十五年。
1616年( 萬曆四十四年) 長崎代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村山等安奉德川家康之命,由他的兒子村山秋安率船十三艘,動員二、三千人侵略台灣,這是小日本首次大規模的對台用兵。但是,他的行動被琉球王尚寧偵知,特別派遣通事蔡廛前赴明廷報告。《明實錄》說:“琉球國王中山尚寧遣蔡廛來言,邇間倭寇各島造戰船五百餘隻,欲取雞籠山,恐其流突中國,危害閩海,故特移諮奏報”,可見琉球國王仍然效忠於中央政府。(雞籠山指現在的台灣省基隆市)。
1654年 琉球王終於擺脫了薩摩藩的控製,感念中國的厚道皇恩,主動遣使臣到中國請求冊封。當時的清順治皇帝封琉球王為尚質王,定二年進貢一次。
17.陰陽頭(陰陽師):陰陽頭
公元701年,亦即日本大寶元年,當時的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首次在中務省(效仿唐朝中書省而設)屬轄下開設“陰陽寮”,其長官稱為“陰陽頭”。
一、陰陽師的起源
陰陽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簡單而言,可以說是占卜師,或是幻術師。他們不但懂得觀星宿、相人麵,還會測方位、知災異,畫符念咒、施行幻術。對於人們看不見的力量,例如命運、靈魂、鬼怪,也都深知其原委,並具有支配這些事物的能力。
陰陽師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組織稱為“陰陽道”。日本的“陰陽道”起源於中國百家爭鳴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在蒙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傳至今的《易經》!
公元六世紀,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混和了道教咒術與密教占術,傳入日本。在日本登陸後,又滲透了一些當地文化,於是便形成了獨特的“陰陽道”。不過當這個名詞正式出現在日本史料上時,已經是十世紀的事了。此時的陰陽道已有別於早期的中國陰陽思想,它兼備了占卜、祭祀、天文、曆法等等應用,上至國運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運用之來解釋。推古皇朝的聖德太子就是運用這門知識的佼佼者。篤信佛教的他在製定“冠位十二階”及服裝顏色時都曾考慮到陰陽五行的配合,對日本社會造成了極大影響,從此陰陽師成為熱門“職業”,轉入全麵興盛時期。
二、平安時代--陰陽師的興盛
十裏大道,枯槁荻草,黑霧籠罩,腥風熱塵撲打在朱色城樓上,沙沙作響。嫋嫋熏香、檜扇輕搖,貴族們極盡所能行風雅之道。但紅梅掛衣、光鮮織錦卻掩不住森森枯骨的悲歎,鬼神、妖魔、怨魂,存在於世上,駐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平安時代,一個曾與盛唐帝國隔海相對的時代。它孕育了令後世讚歎不已、無比華麗的燦爛文化,卻也隱藏著眾多不為人所知的黑暗。從公元794年日本京都由長罔遷至平安開始,垂天下以治四百餘年的平安時代緩緩拉開序幕。但京城平安都卻不是樂土,魔影縱橫、怨靈交錯--妖魔鬼怪不待在水遠山遙的森林或深山中,而是屏氣斂息地與人類同居於京城,甚至是同一個屋簷下。平安京被妖異蠶食著,成為魑魅魍魎的巢穴,也成為陰陽師活躍的舞台。
為了消除天、地、人、鬼間的矛盾,“陰陽師”們大顯身手。他們借包羅萬象的卦卜和神秘莫測的咒語,驅邪除魔、斬妖滅怪,成為上至皇族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的有力庇護者!不過陰陽師的飯碗可不是好捧的,在爾虞我詐的宮廷中生存,他們必須熟稔一切風雅事,和歌、漢詩、琵琶、笛,還有香道或者茶道,樣樣都要涉獵。此外,還必須有看穿人心的本事及不泄密的職業道德。所以能成為陰陽師的,俱是當時一等一的俊彥之才。
奈良時期,天皇決定以陰陽道作為統治人民的手段之一,將其相關的技術與人才收編國家管理,並近距離監視其發展。一般百姓嚴禁擁有《河圖》、《洛書》、《太乙》等陰陽道的專門典籍,陰陽道成為國家的獨占工具。陰陽師開始以國家專屬的占術師身份出現,在整個平安時代,他們達到了發展的巔峰。
天武天皇時期,陰陽師所隸屬的官方機構“陰陽寮”正式成立。陰陽寮設長官“陰陽頭”一人,陰陽博士、天文博士、曆法博士各一人,漏刻博士兩人及陰陽師六人。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天文、曆法的製訂,並判斷祥瑞災異,勘定地相、風水,舉行祭儀等,可支配人員計有89名。陰陽道至此成為律法製度的一部分,誰控製了“陰陽寮”就等於握有詮釋一切的能力。陰陽道成了天皇的禦用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