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嬰發現有一人,背起他往前跑,好象是在月光下。隻聽那人說:天快亮了。說完繼續朝前跑。
晏嬰感覺那個人的力氣很大,隻是跑得有點快了。不小心摔倒了。倆人都摔倒在地。那人說:沒關係,咱們繼續跑。說完,重新背起晏嬰往前跑。
那人跑得快,顛得歡,晏嬰被他後背磕疼了。睜開眼一看,胸下是竹簡,哪裏有人。自己爬在桌子上。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剛才做夢了。
晏嬰總是做同樣的夢。他不明白,這樣的夢究竟有何征兆。有人說,夢是反著的。他思來想去,這個夢正反都難解。
晏嬰排簡再讀,還是覺得眼沉,雙眼皮似在打架。他這才意識到,今天不比往常了。一整天的遊玩,累得使他提前惹來了瞌睡蟲。
無奈,晏嬰隻得吹熄了油燈,走出書房,轉到隔壁自己的房間安睡了。
天明時分,晏嬰睡醒了。他急忙洗了一把臉,就進入書房捧簡再讀。
他發現了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晏嬰品味著這句話,並且張口念出聲來。
這一讀,正好被早起的在院中活動身體的晏弱聽到了。他抬頭看了看兒子的書房,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晏弱轉念一想:嬰兒是否真正理解了管子說的那句話呢?想到這裏,他覺得有必要考一考兒子。
下朝回來,晏弱走進兒子的書房,想從兒子那裏得到跟他同解的滿意的回答。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兒子的回答令他驚奇了。
晏弱是這樣向兒子提問的:嬰兒,我早上聽你讀到了管仲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為父現在要問你的是: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晏嬰稍作思索,抬頭答道:孩兒認為:取財有道者,終生有道;見利忘義者,一世無情。無關倉廩虛實,不論衣食欠足,有德者,常行禮節;無道者,每失廉恥。
晏弱點點頭道:你的回答也對。但是管子的名言是有道理的。
晏嬰又開口了:孩兒認為,管仲的話,是指的一部分人,是言出有條件的;孩兒我說的,也是有根據的。例如,我們昨天在郊外遊玩的時候,遇到了幾個流氓,他們穿得花哨,一看就知道是幾個花花公子。他們的家境可能比咱家好。可他們哪裏有禮節了?又哪裏知榮辱了?見了女孩子就調戲,遇到義勇者就行凶。我沒有看出他們有什麼禮節,也沒有感到他們有什麼榮辱。
晏嬰說得激動了。他停聲片刻,繼續說道:孩兒認為,不僅僅個人,國家也是這樣的:有的國家得道有情,有的國家失道失仁。所以我的話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根之木:有德者,常行禮節;無道者,每失廉恥。
晏弱聽了兒子的見解和解釋,站起身來微笑道:為父理解你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