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險象環生顯智謀 十一,繼父任朝卿(2 / 3)

同年,晉國向秦國發動了報仇之戰;六月,楚國北上攻宋。並要鄭國出兵參戰。目的是牽製晉國、擾亂中原,以解秦國之危。

楚、鄭聯軍到達宋國,發現宋國城池堅固,防守嚴密,不好攻打,轉而去攻打魯國西部邊境,大肆搶掠了一番,然後又消滅了宋國的屬國蕭國。

鄭國出爾反爾的叛盟行為惹怒了晉、齊等中原各諸侯國。以晉國為首的結盟國大張聲勢要討伐鄭國,逼得鄭國發生了以尉止、子師仆等大臣為首的烏合之眾挾持鄭侯的內亂。後來又由子產為首的大夫指揮軍隊平息了叛亂,安定了國內。

鄭國大夫子產有勇有謀,也頗有遠見,他主政後,鄭國舍遠謀近,與晉國為首的中原各國結成了同盟。

楚、秦兩國聽說了鄭國與中原各國結盟之事後,又聯軍前來討伐鄭國。鄭伯不顧前盟,又去迎接了楚、秦聯軍,並追隨楚、秦聯軍去攻打了宋國。

鄭國的行為再一次激怒了晉國。於是,晉國再次登高一呼,諸侯紛紛響應。中原兵馬一動,嚇退了楚、秦聯軍。鄭國再次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在驚懼之下,隻得止了兵馬,十一月在蕭魚與中原聯盟結了同盟。並向晉國送了大量車馬。

至此,中原各國又結為了一體。中原大地暫時又出現了和平、安寧的局麵。

齊國作為中原同盟國之一,這次出兵,由太子光為首,高厚握兵,崔杼、晏嬰同出輔軍。

在鄭地蕭魚會盟結束之時,齊軍方麵討論了一番天下形勢。

太子說:這次出兵,嚇跑了楚秦聯軍,震懾了鄭國,中原各國暫時不會再有危險了。但追根溯源,鄭國背信棄義、出爾反爾,跟晉國優柔寡斷、出兵不力有關;秦楚兩國虎狼相顧、覬覦中原已久,如果晉國以後不能威安中原的話,那麼我齊國應該主持大局、領威中原!

高厚附言道:太子所說大有道理。晉國無能,當然齊國要居上。想當年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威霸之勢,勢不可擋!如今,齊國物多人盛,兵強士壯,足可恢複霸業、稱雄天下!

崔杼反對說道:雖說我齊國兵強國富,但由於曆史原因,恐怕一時還無法取代晉國、立威天下啊。

晏嬰跟著發言道:崔大人所言有理。當年桓公稱霸,順時應勢,領威諸侯,無國不服。而今局勢已變,我齊國經濟和軍事大不如前,雖然稱富,但無力號強。因為麵對他國,有難無力幫,有危不敢救。如此齊國,怎麼能信服諸侯、威立中原呢?現時,我齊國需要的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戰爭和動亂!

太子光又開口道:晏子所言,也合國情。但一國威信,需靠戰爭贏得;要成霸業,還要發出霸氣!

高厚表態道:太子目光高超,見解奪人!戰能立威,霸可揚名啊。

太子得意道:一戰可立威,一霸能揚名!士氣可鼓,鬥誌不滅!要戰要霸,回國再談吧。

於是,齊軍從會盟之地回到了都城。

回朝後,在太子薑光和左卿崔杼的推薦下,靈公將晏嬰封為下大夫,入朝理政。

右卿高厚見薑光在外影響日遠,在內地位日固,且又有眾臣維護,廢黜之心暫時擱淺。但他賊心不死,又想發動戰爭、獨掌軍權、圖謀政變。

在一次朝會上,高厚巧言獻策道:大王,如今晉國猶柔寡斷,威不懾敵,致使前時鄭國屢叛盟國,內亂中原,且引來楚秦聯軍,襲擊盟國。微臣預料,長此以往,中原聯體還會內亂不止,外襲不斷。既然他晉國已難擔大任,那麼我齊國就應當仁不讓,勇猛而起,出兵討秦,繼而伐楚。憑大戰立威,靠武力揚名。如此,才能使我齊國複霸天下、名揚萬裏!

靈公讚賞道:高卿立足大齊,思量天下,雖為文臣,卻具武風。看來,複霸興齊,無你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