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險象環生顯智謀 十二,使吳裝迷惑(1 / 3)

晏嬰胸有成竹地向前邁了一步,胸有成竹地說道:大王,當年桓公稱霸諸侯,不是為了挑起戰爭,而是為了製造和平。所以說,為了稱霸而稱霸,是不能使諸侯各國信服的;為了和平而會盟,才能贏得諸侯各國的響應。目前形勢,是中原一體,秦楚相聯,彼此為敵,時有戰爭。我齊國居中原聯盟中,與諸侯各國同進同退,同樂同憂,秦楚雖虎視中原,但還不敢貿然進犯。這也是我國的和平保障。當然,討伐敵國有帶來和平的作用;征戰殺伐,使用外交手段,同樣可以阻止敵人或者牽製他國,達到安國息戰的目的。微臣認為,南麵楚國時有妄動之舉,吳國居其東南,我齊國可派人出使吳國,說服齊侯與我國結盟,這樣彼此呼應,牽製強楚,可以打破秦楚聯盟,保衛中原和平。這應該是我齊國下一步的外交策略或者外交行動。

晏嬰話畢,田無宇出班道:結吳控楚,製止戰爭,這倒不失為一條好的外交策略。晏嬰之計,為臣表示讚成。

崔杼也表態道:結一國而控一國,晏嬰眼光高遠,用心獨到,不失為良好之計。微臣也同意。

靈公見無人反對晏嬰的外交建議,隻好說道:既然結好吳國,可以牽製楚國,那就派人出使吳國吧。眾卿以為,派誰去合適呢?

高厚說道:派誰去都可以,反正是能說會道就行啊。

崔杼皺了眉頭,出列說道:高大人說得輕巧。這是外交大事。遣使出訪,不可草率。若派老臣,年老體邁、行動不便不說,耳聾眼拙、腦僵口笨,恐怕被人家嘲罵;如派了傲臣,態度傲慢、言語無狀,非但不能結好吳國,恐怕還會適得其反。所以,出使吳國,需派了解吳國、明白形勢、忠君體國、頭靈口慧之人。不可隨便遣使啊。

那該派誰去呢?崔愛卿,其實憑你剛才一番話,本王認為你去出使吳國,是完全可以的。可是朝中還有大事,須臾離不開你。本王認為,晏愛卿提出了結吳控楚的外交主張,派他出使吳國,再合適不過了。

靈公話音剛落,高厚陰沉了臉,出列表態道:大王,派晏嬰使吳,臣以為不可!

靈公麵顯不解之色,問高厚道:高愛卿,你剛才不是說,隻要能說會道,誰都可以出使吳國嗎?難道晏嬰不能說、不會道嗎?

高厚麵露尷尬之色,愣怔了片刻才說道:微臣昨晚休息不好,今日腦沉口輕的,說話不周了。但晏嬰使吳,不是能不能說、會不會道的問題,而是該不該去、要不要訪的問題嘛。

這時太子開言道:高大人的意思我明白,你反對以外交通吳控楚,而主張憑戰爭掃南逐北。究竟如何行動,還是請父王決策吧。

崔杼說道:大王,征戰一起,後果難料。請大王三思啊。

高厚又發言道:太子和崔大人誤解我的意思了。各位王公大臣,本臣反對晏嬰使吳,是覺得他入朝不久,雖似有見解,且能言會道,但,畢竟是年少妄言,不知深淺,若讓他出使吳國,恐出錯誤國,有失重托。

靈公聽了高厚的話,臉上露出了猶疑之色。

崔杼見狀,跨出臣列道:大王,晏嬰雖是剛剛入朝,少經大事,但敢不敢出國,能不能使吳,還是先聽聽他自己的意見吧。

靈公說道:好吧。那就讓晏卿自己說說吧。

晏嬰聽到大臣們的不同意見,雖有點緊張,但胸有丘壑,口含金言,聽到大王點他發言,於是跨前一步道:大王,眾高臣,俗話說:有理走天下,無理寸步難!臣為齊國上下計,為和平大局謀,願為使臣,敢赴南吳,即使冒險涉難,也要親曆吳國,不負眾望,完成使命。

靈公高興道:晏嬰雖小,勇氣可嘉!孤命你今天準備,明日使吳。

晏嬰領命道:多謝大王和眾位大人的信任,臣今天告辭,明日啟程,他日回朝,一定不虛此行、報回佳音。

靈公微笑了:孤與眾卿相信你,也等待你完成使命、報回佳音。今日早朝到此為止,退朝!

下朝回家後,晏嬰馬上約了崔杼去見太子。

晏嬰首先開口道:今日高厚向大王催要軍權,可見他包藏禍心、欲圖謀反。幸虧被太子和崔大人當即識破,遏止了他的野心。我獻策使吳,也有破其陰謀、擊其野心的意思。我走後,還望太子多加小心,也請崔大人提高警惕,力防高厚,保護大王和太子。

崔杼道:晏大夫身為新官,心係王子,忠義之心,令我等慚愧。請放心,有本臣和太子在,他高厚就翻不了天。

太子光也高興道:晏大夫,崔大人說得是,他高厚雖陰險,但也難得逞。明日我等不去送你了。但盡可放心出使吳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