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險象環生顯智謀 十四,忠言逆君耳(1 / 3)

聽到崔杼說高厚要謀害太子了,晏嬰驚問道:發生什麼事了嗎?

崔杼答道:高厚在戌子的攛掇下,執意要謀廢太子,但在失算無計的情況下,又打算用明裏討好、暗裏謀殺的辦法對付他。太子為了保護自己,祟尚勇武的他正在收尋武士,準備組成衛隊。

晏嬰問道:我們該怎麼辦呢?

崔杼答道:我們也隻能一方麵提醒太子防範高厚,一方麵注意高厚的舉動。決不能讓高厚的陰謀得逞。

晏嬰說道:我父親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了,我需要在他生病之時盡我作為人子的孝心。所以太子那方麵的事情就多靠崔大人您操心了。

崔杼歎道:你父得病,你應當極盡孝心;我會多操心太子的事情的。

說完,倆人就辭別回家了。

可是,崔杼和晏嬰沒有料到,事情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日,在朝會上,高厚老謀深算地提議道:大王,我齊國兵強馬壯、聲威勢大,為什麼總是聽任晉國擺布、屈從盟約呢?想當年桓公征東伐西、稱霸諸侯,是何等的威風啊。可自桓公以後,我齊國這樣卑屈於聯盟、聽命於晉國的時間已經不短了,如果不自起撻伐,照這樣下去,恐怕我齊國將永無出頭之日了。老臣老了,大王您也老了,以後也隻有考慮安享晚年之事了。其餘的事情,也就無力打算了。

高厚話畢,崔杼正要發言反對,不料,太子光搶先說道:父王,高大人言之有理。我齊國民富國強、兵堅馬壯,為何總是屈從盟約、聽令晉國呢?!何不猛突而起、兵伐晉國、威震天下呢?再說了,以前我齊國與晉、魯兩國通婚約好,隻是無奈的選擇。我大齊委屈於盟約之內,服從於晉國之下的時間確實不短了,此時不起,更待何時呢?!

崔杼等太子說完,急忙開口發表意見道:大王,太子和高大人雖言之有理,但不合時宜。當今我齊國,雖屈從於盟約、聽令於晉國,但這是時下大局,也是時勢使然。諸侯聯盟,保的是中原各國,衛的是和平安樂。如此想來,隻要不損我齊國利益,不壞我和平局麵,屈從聯盟、聽令晉國,有何不可?又為何不可?!

晏嬰待崔杼話音一落,急忙出列表態道:崔大人言之極是。想我齊國,雖曾有過桓公起霸之時,但那也是時運所至,勢不可擋!而如今,我齊國各方麵都落後幹晉國,想恢複霸業,談何容易啊。恐怕非但不能如願,反而招來災難。由此想來,通婚、屈從事小,和平、安寧事大。而妄發戰爭、自壞和平,切不可取。為禍難料啊。

高厚不聽崔杼和晏嬰的話,居心叵測地又開口了:我齊國不起,會令天下人笑話。現在還不起,要等到何時?戰爭可立威,興兵能稱霸!

太子又說道:高大人言之有理。我齊國,是該兵威天下、武霸諸侯了。不能再自甘屈下、任他指揮了。父王,戰爭可立威,兵雄霸天下啊。

靈公聽了,得意道:太子和高卿的話正合孤意。我齊國是勇武善戰之國,豈能長期屈居人下,任其擺布?你們說,我齊國大軍該先征討哪一國呢?

太子道:魯國離得近,還是先征討魯國吧。

晏嬰一聽,頓時急了,上前勸阻道:大王,太子,魯國是禮儀之幫,既與我齊國是姻親之國,又是毗鄰之幫,如果中原各國先亂了,或者自相攻擊,那麼唇亡齒寒、自身難保了。這正是楚秦這些虎狼之國求之不得、恨之不速的事情啊。所以臣以為,我齊國切不可出兵魯國、自毀長城啊。請大王三思。

靈公惱怒了:文臣向來膽小怕事、畏懼戰爭!好啦,你不要說了,孤王早有出戰之意,太子和高厚就先攻打魯國吧。

崔杼無奈,不敢再開口行勸。

晏嬰也隻有長歎一聲,再無話說了。

太子麵容上似乎浮出了攻滅魯國的驕傲之態。

高厚的臉上呢,此刻,正現出了一絲得意之色。

當日下殿後,晏嬰走近崔杼對他說:高厚老奸巨滑、陰謀深遠,太子欠失理智,我感到,我齊國要大禍臨頭了。唉!長歎一聲後,晏嬰接著說道:不行!明天上殿後,我還要力勸大王,讓他息了攻魯之意。

崔杼說道:恐怕不起作用了。大王和太子一向崇勇好武,一個心不服老,一個年輕氣盛,再加上高厚陰險挑動,你又如何能讓大王息兵罷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