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史中的主要變革時期有:(一)魏晉時期的藝術自覺、畫論與山水畫的誕生、(二)中晚唐水墨山水畫的出現、(三)北宋文人畫與文人畫論、(四)元代文人畫的自我表現、(五)董其昌的集大成、(六)清末民初西畫的傳入。關於這些不同變革時期的重要性,學者之間有不同的看法。由於中國繪畫史中水墨山水畫的發展為重要的特徵,因此有學者中晚唐水墨山水畫的出現為最重要的變革。另外,這幾個變革期大致為學者們所認可,但是對於各個變革的內容與發展的理解,其實並十分均衡。關於這些不同變革時期的研究,其實正是中國繪畫史研究的重點。
中國繪畫史的特徵為1、線描主義。2、繪畫與文字的關。3、傳統與複古。4、山水畫的獨特性。線條是繪畫的基本元素,在繪畫中使用線條是亞洲乃至西歐都可以見到,但是放眼世界各文明,像中國一般重視線條,很早認識到線條的抽像性美感,以線描為主要的造型與表現的方式,並且提升到理論性的層次,視為繪畫最根本的原理,在世界藝術史中是獨一無二的。此外,中國繪畫是由“用筆”來認識線條。線條指形式上的表現,用筆則是指畫家提筆的運動方式,在運筆的過程中,連接了畫家與形式表現的關。“用筆”往往被由技法提升到畫家內在精神的層次。在曆代畫論的文字中,都特別強調用筆的重要。
傳統畫史的討論中,特別重視用筆的問題。以下舉出一些關於畫論文字中有關“用筆”討論,例如謝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曆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其中特別討論諸家用筆的特色,並以用筆的特色來歸納顧、陸、張、吳的個人畫風。在五代荊浩的《筆法記》中,提到“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關於“跡畫不敗,謂之氣。”的意義,文中有加以說明:“夫病有二:一曰無形,一曰有形。有形病者,花木不時,屋小人大,或樹高於山,橋不登於岸,可度形之類也。是如此之病,不可改圖。無形之病,氣韻俱泯,物象全乖,筆墨雖行,類同死物,以斯格拙,不可刪修。”換言之,有形之病尚可修改,無形之病不可修改。而無形之病的關鍵在於用筆的四勢。十一世紀後期郭若虛《圖畫見聞》卷一〈論用筆得失〉也談到“凡畫,氣韻本乎心,神彩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由上述引文,可知傳統畫史中對於用筆的重視。
關於繪畫與文字的關,可以分別由:(1)描法、畫法與書法的關係、(2)文、榜題、題畫詩、(3)書、畫與作者的氣韻、人品的關。書法與繪畫均以毛筆為工具,這是出現書畫同源論的主要原因。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第二卷“論顧陸張吳用筆”之中,說明了一筆書與一筆畫的關:“昔張芝學崔瑗、杜度草書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書之體勢,一筆而成,氣脈通連,隔行不斷,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文字,往往繼其前行,世上謂之一筆書。其後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在這裏,張彥遠將張芝的一筆書與陸探微的一筆畫相提並論。重視書與畫的關為中國繪畫史的特徵,曆代畫論文字已經說得十分明白。不過實際繪畫的表現,如何看出具體的書與畫的關,則是一個必須審慎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