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不是停留嘴巴上說說而已的,是要真正落實到行動上的。任何的經濟活動無疑都是從分工開始的,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裏邊,第一章就是論分工。
首先就是,錢的安排,這些錢到底要怎麼管理。說白了,秦溪還不是完全相信長毅,長毅的心理也明白,畢竟和秦溪認識才幾個月而已。長毅畢竟是個二愣子,自然不會有多麼高明的辦法。他提議將三個人湊的7500塊存入一個銀行賬戶,1500用來進第一批河沙,賬戶的戶主必須是長毅,密碼由阿力還有長毅保管,而存折就保管在秦溪那裏。
由於第一次已經先進了10方河沙,因此,逐批進貨的時候,或者說進更大批次的貨物的時候,秦溪需要先墊付錢,之後拿著收據還有存折去報銷。
這種辦法不是非常完美的做法,但是細細研究你會發現,現在的公司報賬程序也是這樣的做法,或者每個重大的活動都是一個人管錢,一個人管進貨,這樣就能避免掉貪腐。這樣的做法秦溪也沒有反對,因為自己也想不出更好的管錢方案。
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分工了,秦溪和阿力負責進貨,車由於是另外的車老板的,幹脆1200一個月租了回來,賬本上也算做成本。之所以要兩個人進貨,是因為當時很多批發河沙的商家會往河沙裏邊摻海沙,司機要開車不能看著工人裝車,這個就需要阿力看著。剛剛起步,當然就是比質量!而長毅主要就是負責把進來的河沙給賣出去,也就是銷售。
那麼問題又來了,進來的河沙你放在哪裏?總不能直接擱在路邊吧?更不能直接放在華廣的工地上呀!長毅還有阿力經常出去逛,知道附近有個爛尾的工地,工地裏邊肯定會有空地放材料的,而且這個工地周圍有很多的工地都需要河沙。三個人合計了一下,也覺得可行,就拍板了!
長毅和阿力幹脆就辭掉了華廣的工作,長毅是早就巴不得了,辭工之後覺得輕鬆了許多。但是阿力就苦惱了,心裏還想著萬一失敗了,自己還有家裏的老媽可吃什麼呀!
既然三個人是做批發河沙的,當然就是哪裏的河沙價格低就從哪裏進貨了,不能自己又去做批發的上家那裏進貨,這樣也就和零售沒有什麼區別了,這樣層層吃下來,自己可以支配的價格區間是非常少的。
惠州離深圳很近,雖然和深圳一樣都是沿海城市,但是河沙資源比深圳要多得多。而且惠州房地產沒有深圳這麼瘋狂,也就是說惠州產的河沙在惠州內銷不了。
三個人說幹就幹,來到惠州“考察”,當然找采沙場的方法也是需要心思的。他們三個並不去找那些很大型的采沙場,而是專門找那些剛剛起步的。因為大型的采沙場並不愁銷路,在價格方麵基本上沒得商量,但是剛剛起步的不同,他們急需客戶,所以一般是買方占優勢,價格方麵也低了不少。
長毅也確實有一點做銷售的樣子,或許小時候被別人捉弄慣了,自己也學會這招。一進采沙場,看見工人愣是不理,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直接就嚷嚷要見經理,工人見這三個人也以為是大買家,就熱情招呼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