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一條鞭法(2 / 2)

當朝臣們正在皺著眉頭琢磨皇上突然拋出的這麼重大的稅製改革方案時,朱厚熜又說:“開源之法朕想到的便是這些,朕再說說節流之法,也隻做拋磚引玉。我大明開國以來,承襲唐宋舊製,在全國各地建有驛站,由兵部管轄,設有八品驛丞,也由兵部提名吏部任命。驛站負責全國軍情急遞之上傳下達,並負責在職官員進京、赴任及出差公幹之食宿接送。入住驛站者須有兵部所發之勘合作為憑證,其費用由驛站據實上稟,戶部核實報銷,驛站長年供用的轎馬雜役就地征派。設立驛站本為消息傳遞順暢並公務簡便,但兵部司官為求方便,每年給京師各大衙門及全國各省府州縣配發一定數額之勘合,持此勘合者,不單路途食宿有驛站接待,一路上轎馬官船由驛站供給,臨行還由驛站送上一份禮銀。如此一來,小小的一紙勘合便成為官場身份之象征,朝中高官大僚當路要人,不但自己享受勘合之便,甚或其家人仆役也俱都享此殊榮。如今全國數百座驛站已變成官員遊飲宴樂敲詐勒索之所,我朝太祖高皇帝開國之時定下的驛遞製度已日漸成為國家財政之巨大負擔,更成為官員借此營私之痼弊。近兩年來,兵部每年申報戶部核銷之費用俱在兩百萬左右。依朕看來,其中倒有大半非是公幹,糜費數百萬計之國帑,自即日起實行‘驛傳之禁’,兵部從嚴管製勘合發放,奉旨出行或持有吏部調任文書及各部公文之人方可向兵部申領勘合,其他因私出行者一律不準馳驛,因公入住官驛者無論品秩一律不得超標準索要酒食、車馬。兵部開出勘合之時要留下存根,年底於戶部報帳之時,由戶部核對糾察……”

好大一段話說下來,朱厚熜口幹舌燥,端起禦案上的茶碗喝了一氣之後長舒了一口氣,他還意猶未足地加了一句:“諸位大臣既食朝廷俸祿,便要忠實王命,實心用事,輔佐朕開創嘉靖新政,若有利國利民之建議,定要具文上奏內閣並呈禦覽。朕當擇其善者施行,並依其功效給予重獎。”

考成法、一條鞭法、驛傳之禁,算是把張居正在十年“萬曆大改革”中的那些改革舉措剽竊了個一幹二淨,日後見到張居正得跟人家賠個不是才行。不過,連雍正年間的官紳一體納糧當差和火耗歸公、養廉銀都操練了出來,連侵犯了誰的知識產權都不知道,真是慚愧啊!

不管了,曆朝曆代的改革主觀上都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客觀上都起到了利國利民的作用,管他是誰的,隻要能強國富民,軍功章自然少不了他們的一半!

那麼一大段夾雜著許多現代名詞的話也不知道他們聽得懂聽不懂,不過解釋權歸朕,更何況朕是一言九鼎的天子……

想到自己是天子,他突然又想起了一件具體的事情:“九州之大,水旱無時不有,去年一個冬天陝西通省並山東幾個州縣都未下雪,今年想必是個大旱之年。《尚書》有雲,‘三年豐,三年歉,六年一小災,十二年一大災。’天象自堯舜之時便是如此,朕為君父,爾等為朝廷職官,便是國家公仆、萬民仆役,豐年存糧備荒,欠年賑濟災民便是朕與爾等不可推卸之責任。如今正值春荒,內閣當責令戶部盡快從他省調撥糧米發賑,兩省各級地方官府衙門應組織百姓開展生產自救,或加強農田水利建設以灌溉保秋,或改種抗旱作物,不可使百姓無以為生,若治下出現大規模逃亡或餓死了百姓,就將自家人頭給朕掛到城門口去!

“內閣應切責各省府州縣今後如遇災情,一律據實奏報,由朝廷酌情減免受災地方之賦稅錢糧並發賑災錢糧,以彰顯朕澤被四方、恩隆萬民之心。吏部製定官員考成之法時,也應將上報災情、組織賑濟作為一項重要考核指標,及時報災就無罪,積極組織賑濟更有功,若有人因怕影響考功升遷而隱瞞災情,致使治下百姓逃亡異鄉,甚或因逼征賦稅而致百姓聚眾作亂,一律嚴懲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