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八日,韃靼三路大軍相繼攻至北京近郊,京師告急。朱厚熜再次召集內閣學士、六部九卿及京城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集體商議京城保衛戰具體事宜,並專門將高拱、俞大猷和戚繼光三人從軍營中叫了回來,參加這次最高級別的禦前軍事會議。
由於早就定下了堅決保衛京城的方針,在這次會議上,沒有人敢再提遷都的話,所有人的發言都圍繞著如何打好北京保衛戰,至少從表麵上顯示出了萬眾一心,誓死抗戰的決心。隻是在具體的作戰方式上爭論的十分激烈,有人建議完全拆除北京城外的軍民房屋以便屯兵,也有人建議在北京城外挑築深壕,防備韃靼騎兵突擊。
雖說朱厚熜隻是個紙上談兵的軍事發燒友,但就以他這半吊子的水平,也知道提出這樣建議的人根本就不懂作戰。首先第一個拆除房屋的建議就很荒謬,完全拆除城外的軍民房屋,雖然有利於明軍屯兵,卻更利於韃靼騎兵衝鋒,明軍以步卒迎戰騎兵,哪能這樣因小失大?要不是因為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一個久經考驗、已經官居二品的某部尚書,朱厚熜還真以為他是韃靼打入明朝內部的高級特務!與之相反的在城外挑築深壕的建議倒是對韃靼軍隊的特點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可以用這種方法削弱騎兵的衝擊力,可是也太過消極了一點:挑築深壕固然令韃靼騎兵無法直擊城下,卻更不利於明軍出擊——等明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想對敵軍發起反衝鋒的時候,還得先填平這些砦壕,有那些時間人家韃靼騎兵早撂開蹄子跑了,明軍就喪失了這千載難逢的聚殲敵軍於城下的機會,憑人家的機動力,明軍還要等多少年才能等到這個機會呢?
這個時候,新上任的兵部尚書,也是朝廷默認的北京保衛戰前敵總指揮曾銑發言了,朱厚熜本來很看好曾銑的軍事才能,沒想到曾銑的發言令朱厚熜更是大失所望。可能是對以匆匆拚湊起來的三十萬軍隊迎戰韃靼軍隊信心明顯不足,他竟然建議將全部軍隊撤入內城,關閉九門,堅壁清野以避敵人鋒芒。
這個建議簡直比剛才那個在城外挑築深壕的建議還要保守,根本就是放棄了京城周邊地區及數以百萬計百姓的安危,將三十萬大軍龜縮在城中,坐等韃靼軍隊剽掠之後全軍撤走。
按他的建議倒是完全可以保全京城及軍隊的安全,可這樣非但不能予敵人以重創,更給京師百姓帶來巨大的損失。而且,這樣示敵以弱將會對軍心民心造成巨大的打擊,這場戰役將會成為大明王朝以及明朝軍隊永遠也無法抹平的傷痕!
朱厚熜當初提拔曾銑,是看他通曉軍事且具有一定的戰略眼光,沒想到涉及到具體作戰,他竟然是這樣保守怯懦的人!朱厚熜真不知道自己是看走了眼還是明軍的戰鬥力實在讓人難以放心。
朝臣們爭議了半天,越說越讓朱厚熜生氣,索性就不聽他們的了,直接點名:“俞大猷、戚繼光!”
兩人還是身披甲胄,聽到皇上點名,站起來躬身抱拳行禮,應道:“末將在!”
“你二人可有信心出任前鋒抵擋韃靼大軍?”
俞大猷和戚繼光對視一眼,堅定地回答說:“末將定能大敗敵軍於城下!”
聽到他們這樣的保證,朱厚熜微微點頭,自禦座上站了起來,慷慨激昂地說:“當年瓦刺兵鋒何其之盛,於廷益尚能率疲憊之師大敗其於北京城下,今日奈何示弱退避內城,使敵益輕我?當與敵決勝於九門之外!”當下分付眾將,率軍二十二萬,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與韃靼軍隊來一場硬碰硬的野戰,隻留下了不足八萬的老弱病殘士卒守衛內城。
看他的安排,簡直是以大明王朝的生死存亡為賭注,要背城一戰定勝負!諸位大臣心驚肉跳,當即一齊跪下,懇請皇上三思。
朱厚熜惡狠狠地說:“朕意已決,卿等不複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