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陷入混亂到再次發起密集隊型的衝鋒不過是略微停頓了一下而已,韃靼騎兵在這裏表現出了絕對一流的軍事素質和超級強悍的戰鬥力,使朱厚熜也不得不從心底裏表示敬佩!
可是,即使是麵對著這些令他敬佩的敵人,朱厚熜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陰險遠遠超出了敵人的想象,因為是他命令胡渭奇將神龍炮的射速稍微減慢一點,尤其是第一輪發射之後,一定要給韃靼騎兵留下相對寬裕的收攏部隊的時間,這樣他們才可能繼續向明軍陣地發起集團衝鋒,使神龍炮的殺傷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韃靼騎兵再次衝擊也隻前進了不到五十米,也就是說韃靼騎兵隻來得及在馬屁股上多坐十秒鍾,第二輪的炮擊又開始了。或許就因為距離拉近了這麼五十米,更多的韃靼騎兵被迎麵飛弛而來的彈片擊中,從此再也爬不起來。
現在幾乎所有的韃靼騎兵都知道,隻有拚命地向前衝才能躲避明軍的炮火,他們使勁地用雙腿夾著馬肚子,朝著明軍陣地疾衝過來。
胡渭奇不再讓炮火刻意地停頓,他帶來的軍器局炮手充分發揮了良好的技能,十門大炮幾乎不間斷地又發射了一個回合。
方才淩亂的韃靼騎兵衝擊陣型現在完全散開了,看來已經有一部分反應稍微敏捷一點的人意識到這樣的衝鋒隻是在為明朝的炮兵部隊增添更大的戰果,他們自動脫離了戰鬥隊型,從旁邊向明軍陣地繼續衝鋒。仍留在中央衝鋒的那一部分人也將身子盡可能低的俯在了馬背上——這是騎兵躲避弓箭射擊的標準衝鋒姿勢,對躲避炮火應該也有一定的效果。
盡管采取了這樣那樣的規避動作,而且經過前兩輪的射擊,正對炮口的韃靼騎兵已經大大減少,可是火炮第三輪射擊過後,他們的損失並沒有減少,這是因為俞大猷事先將京師營團軍神機營部署在了炮兵陣地的兩翼,此刻韃靼騎兵也恰好進入了火銃的攻擊範圍。
三千名神機營的火銃手分成兩部分分列炮兵陣地的兩側,每一部分又分列三排,最前一排的火銃手密密麻麻站成一隊,放銃之後立刻蹲下裝藥;第二排與第三排間隔站立,輪流放銃。由於明軍目前的手銃已效法佛朗機大炮,裝填采用的是一個個更小型的子銃,雖還不算是後世的子彈那樣成型的定裝彈,但裝填速度已大大提高,因此後兩排火銃手發射完畢之後,第一排也恰好裝藥完畢,可以再次起身放銃,後兩排再裝彈,如此周而複始。
原本皇上賜給神機營的陣型是將兵士分為三排,一排裝銃,一排進銃,一排放銃,第一排發射完畢後,退至第三排裝銃,第二排進至第一排位置放銃,如此輪流發射。戰前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人商議,韃靼騎兵進攻速度很快,便將其稍做改動成了現在這樣的陣型,以求在最短時間給予敵人最大的殺傷。
這便是日後使火槍大顯神威的線形隊列。
最早發明於宋朝的火門槍,15世紀出現於歐洲的火繩槍、乃至在17世紀歐洲大行其道的燧發槍,都存在著精確度差、射程短,射速低等致命的缺點,因此一直未能成為主宰戰場的單兵武器,直到18世紀中期出現了線形隊列,以密集的隊形進行不間斷的齊射,火槍才取代冷兵器逐漸成為全世界軍隊製式裝備。
可在眼下,所謂線形隊列“周而複始”隻在理論上可行,令朱厚熜最為鬱悶的是自己辛辛苦苦操練出來的線形隊列實戰效果卻並不佳,因為目前火藥質量尚不過關,采用新式配方製成的黑火藥雖然威力增大了不少,卻還是不能解決一個關鍵的問題——黑火藥燃燒之後會發出大量煙霧,至多兩輪射擊之後,火銃手的隊列之前就彌漫著濃密而嗆人的煙霧,根本看不清楚對麵的情形,射擊的準確性就大打折扣了。若光是嗆人的煙霧倒也罷了,看不真切也沒有關係,憋著氣閉著眼睛發射便是,但這隻是其一,還有更為嚴重的第二個問題限製了燧發槍和線形隊列的使用——黑火藥在燃燒時總有雜質殘留在火銃的藥室,甚至還會堵塞點火的尾銎,一支火銃最多隻能發射十次就必須擦拭,因此目前神機營的火銃手每人隻配發了十發子銃。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畢竟是後世先進的火器使用理論催生的先進軍事戰術,線形隊列第一次驚現世間便取得了不俗的戰果。京師營團軍神機營訓練有素的火銃手在短短的一瞬間便發射了兩輪,無數顆子銃打在韃靼騎兵最密集的地方,彈片四散飛濺,不少騎兵翻身落馬,不少馬匹也哀鳴著翻倒在地上,將馬背上的騎兵重重地摔飛出去,被後麵疾弛而來的弟兄踩成肉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