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一會兒,朱厚熜看看嚴嵩那花白的頭發和淒迷的淚眼,歎道:“夫孝悌者,乃君子立身之本,我大明更以孝治國,嚴世蕃縱有那樣的想法,雖非人臣事君之正道,卻也是人子事親之常理。自古忠臣多出於孝門,他若能移孝做忠,倒是國朝可用之材。你起來吧!”
呂芳扶起了嚴嵩,說:“嚴閣老,皇上仁厚,已不追究令郎嚴大人之罪了。鎮撫司那邊奴才會去打招呼,不讓他們為難嚴大人,隻要你悉心給皇上辦差,沒準皇上過些時日就讓你們父子二人團聚了。”
朱厚熜聽得出來,呂芳的話字字句句都是在安慰嚴嵩,卻更是在婉轉地規勸和提醒自己不要因一時心軟而貽誤了大事,便輕咳了一聲,板著臉說:“方才朕問及韃靼求貢一事內閣有何意見,你附議翟閣老,建議朕發六部九卿公議,你覺得如此處置可妥當否?”
嚴嵩顯得十分為難的樣子,囁嚅了半天才說:“論說軍情如火,也容不得拖延,但此等大事關乎兵凶國危,一定要慎重,翟閣老建議發六部九卿公議也是穩妥之舉。”
剛剛對他有點好感,他竟然又開始耍滑頭,朱厚熜不禁又生氣了:“內閣不敢酌處,把事情推給朕,現在又想把責任推給六部九卿,這便是你所說的穩妥之舉?”
見嚴嵩低頭不語,朱厚熜追問道:“可朕看了你上的那道密疏,翻來覆去說的都是既不可戰,又不能和的實情,你到底是何用意?”
嚴嵩說:“回皇上,聖天子明見萬裏,臣等智慧不及萬一,惟有將實情奏報皇上,恭請聖裁。”
“什麼事都要朕來裁奪,朝廷養你們這幫大臣何用!”
嚴嵩趕緊又跪了下來:“回皇上,恭請聖裁是內閣合議的結果,臣身為新進閣員,不敢另有他論。”
“內閣五位閣員,徐階有傷在身未能與聞,剩下四位有說可以商量的;有說堅決不能的;有說惟聖天子自裁的;更有你這樣跟朕耍滑頭的,擺出一大堆實情讓朕來猜你的心思!”朱厚熜怒氣衝衝地說:“就這樣,你們還要跟朕說什麼內閣合議!當真以為朕不曉得你們這些個閣老心裏都打得是什麼主意?!”
看見嚴嵩戰戰兢兢地俯在地上不敢回話,朱厚熜仍是怒氣未消,冷哼一聲,又說:“個個都是兩榜進士、翰林出身,又混跡官場幾十年,哪個不曉得明哲保身之理?平日都自詡家國之臣,張口社稷閉口蒼生,眼下寇犯國門,北直隸數省陷落虜賊之手,數百萬百姓流離失所,正需要你們這些閣老趕緊拿出一個保全社稷安定黎民的法子,你們卻隻顧著打自己的小算盤,怕被人抓住把柄危及自家榮華富貴和身家性命,哼哼哈哈扯上半天,誰都不肯說一句準話,最後就弄出這麼個‘原件呈進恭請聖裁’的合議結果來糊弄朕!被朕逼問到頭上,又說該發六部九卿公議,惟獨沒有一個人有膽量在這樣的大事上幫朕想個妥善的法子!這就是你們的事君之道!”
盡管皇上斥罵的話越來越尖刻,嚴嵩卻暗自鬆了口氣:果不出他所料,夏言不但上了密疏,而且還提出了同意議和,有條件地接受韃靼封貢的意見,此舉固然是盡到了人臣的本分,但他雖仍是內閣首輔,畢竟已奏請停職休養,眼下皇上左支右拙,焦頭爛額之時覺得他語焉不詳,不能盡心謀國;焉知日後不會認為他擅操權柄,暗中仍在保持朝政?看來夏言雖也知道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之理,畢竟柄國多年養成的勇於任事、獨斷專行的脾性一時要改也難,這樣的首輔,如何能伺候得了剛愎自用且雄猜多疑的皇上!
想到這樣,嚴嵩擺出一副為難的表情,叩頭說:“皇上這樣責微臣,微臣無言以對,更不敢應對。”
“什麼無言以對、不敢應對?”朱厚熜冷笑道:“不外乎就是覺得自己剛剛複列台閣,勢單力薄,生怕出什麼差錯就沒了下場罷了!當此國難,若是滿朝文武都象你這樣做事畏首畏尾,不敢擔一點責任,我大明也就亡國有日了!”
一席奏對,等得就是皇上這句話,嚴嵩心中大喜,表麵上卻裝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趕緊俯身在地請罪不迭。
朱厚熜突然又說:“朕聽說翟鑾把調整增補十八衙門部院大臣之事交由你去辦,如今過了好些日子,怎還不見你具文報來?”
嚴嵩說:“回皇上,微臣已將與吏部會商酌定的初步議案呈報夏閣老,待夏閣老看過之後即能呈送禦前恭請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