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巧舌如簧(2 / 2)

想到“更大的陰謀”,俺答頓時想起來自大同城倉皇逃回報訊的博爾忽說過,明朝派的欽差持有聖旨,赦免大同眾將士從逆謀反之罪,這才誘惑大同軍降而後叛。草原上的爭鬥,對於叛逃的士卒要處以車裂之刑,家眷子女要發賣為奴;明朝更是有明文法典,謀逆叛亂之人還要誅滅九族,若是沒有更大的利益驅使,哪位君主會公開赦免全部叛卒的罪行?這更大的利益,不用說,便是自己的二十萬大軍啊!

俺答正在沉思之中,座下的一位主和派酋長先沉不住氣了,焦急地說了一大串蒙語。通事翻譯道:“那以嚴閣老之見,你們皇帝是不想與我們議和了?”

俺答深恨那個酋長多嘴,更恨那個通事不曉事理,竟把這樣的話直接翻譯給了大明欽使,豈不讓嚴嵩恥笑我們一意求和,哼!我們蒙古勇士何曾有過臨戰而主動向敵人乞和之理?!

不過,積弱得幾乎不堪一擊卻又死硬地抱著“天朝上國”的臭架子不放的明朝倒也是從未有過臨戰乞和的先例。當年的瓦刺雄霸草原,兵勢何其之盛,瓦刺太師也先也算是一代梟雄,挾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繼承人、蒙古大汗脫脫不花,號令各部族出兵南侵,於土木堡一戰殲滅了明朝五十萬大軍,連明朝的皇帝都成了他的俘虜,若在前宋,隻怕文武百官早就乖乖地投降了。可是,明朝就是死硬著不投降,反而擁立新君,整飭戰備,在北京城下大敗瓦刺鐵騎,最終迫使瓦刺不得不主動送回了被俘的明朝皇帝。而瓦刺經此一敗,元氣大傷,不久也先就死於內亂,整個部族也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我們韃靼才得以東山再起,成為草原霸主。據說,也如這次一樣,當年最激烈的戰鬥就爆發在這德勝門城下。難道說,世事輪回,瓦刺當年的命運今日又降臨到了我們韃靼頭上了嗎?

俺答還在沉思,嚴嵩已對那位發問的酋長解釋說道:“若汗王及各位王爺得大同之後便休兵罷戰,或兵臨京師也不忙著進攻,或許還有議和求貢之餘地,如今皇上已調集諸省兵馬進京勤王,也與你們鏖戰竟月,雙方死傷慘重,若是再談議和之事,豈不墮了我大明天朝上國之威?”

求貢無望,俺答更覺得受了明朝皇帝的戲弄,此刻聽到嚴嵩還在口口聲聲說什麼“天朝上國”,不禁怒火中燒,冷冷地說:“既然你們皇帝不願意與我們議和封貢,我們也不強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你嚴閣老還是大同王的義父,我就派人禮送你回去,告訴你們皇帝,好生整頓兵馬,三日之後與我軍決一死戰。”他冷笑一聲:“就是不知你們皇帝有沒有這個膽子!”

嚴嵩看看俺答那張鐵青的臉,突然醇醇地笑了:“如今可不是我家皇上有沒有膽子與貴部決戰,而是貴我雙方的仗都打不下去了,我朝那幫隻知死讀聖賢書的言官詞臣都能明白其中關節要害,汗王乃不世出之一代雄才,帳下更是人才濟濟(說到這裏,他衝著剛才率先發問的那位酋長微笑著點了點頭。),莫非就無人堪破此節嗎?”

嚴嵩不但擺起了天朝上國欽使的架子,還語帶嘲諷之意,更讓俺答怒火中燒,剛想開口反駁,就聽到嚴嵩又說:“我朝雖比不得汗王麾下有眾多英才,可也有幾個頗通曉軍事之人,認為貴部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早在汗王兵臨城下之時便建議朝廷不妨放棄城外各地,專一守城,憑城池之堅、火器之利、糧秣之足,守上一年半載當不成問題,並傳令宣府、薊遼等鎮整頓兵馬收複大同,以延綏、榆林、甘肅等鎮進擊河套,傾全國之兵,一戰而定乾坤。近日,我朝兵部正有意要調德勝門、彰儀門兩大營守軍入城,隻是還未收到九邊各鎮整軍奏疏,皇上一時還拿不定主意……”

嚴嵩聲音很平和,說的也很緩慢,卻象重錘一般一記一記地砸在俺答的心上,他的冷汗就冒了出來:原來他們的陰謀還不止是大同,漢狗不但要斷自己的後路,還要抄自己的老窩,用心何其之毒也!他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嚷著:“既然如此,你們為何還要派人出城與我們議和?”

麵對暴怒的俺答,嚴嵩苦笑一聲:“這便是本輔一點私念了。若是照他們的方略,這天大的功勞豈不全讓他們得了去?本輔又何以救犬子出樊籠?這才力諫皇上以天下蒼生為念,罷刀兵,息邊爭。幸喜我嚴家祖上有德,皇上或許也覺得戰事曠日持久,有損天家顏麵,竟準了本輔之請。”

一會兒當神,一會兒做鬼,俺答已經徹底被嚴嵩搞糊塗了,也顧不得顏麵,忙追問道:“這麼說,你們皇帝還是有心與我們議和的?”

“若能達成和議,重開互市,也算是為漢蒙兩族百姓謀一福祉。隻是,”嚴嵩停頓了一下,搖著頭說:“此事怕是難啊!”

俺答和幾位酋長的眼睛又瞪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