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原來如此(2 / 2)

兩人的分析在情在理,驅散了朱厚熜心中的疑雲:原來是我錯怪他們了!或許是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太多,壓力太大,讓我過於敏感,都有些神經質了。或者,難道說,當了兩年的皇上,我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被那個嘉靖同化,變得和他一樣性多疑,好猜忌,對誰都不信任嗎?

他自嘲地一笑:這樣也好,現在這個樣子,應該不用再擔心別人懷疑我的身份了……

看到朱厚熜的眼神渙散,呂芳知道主子又開始神遊八極,便輕咳一聲,說:“皇上,奴才有一事不明,想請教嚴閣老。”

朱厚熜回過神來,點了點頭。

得到了皇上的恩準,呂芳將頭半轉著麵向嚴嵩,說:“嚴閣老,奴才也知道,閣老答應賞賜虜賊若幹錢糧布帛,確是情非得已之舉。但虜賊兵臨城下,戰事正酣,朝廷卻突然給賞,難免引起朝野上下的非議……”

呂芳的話說的盡管很含蓄,卻象是當頭的一盆冷水,將朱厚熜心頭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澆熄了。

是啊,江南叛亂之事目前仍是朝廷最高機密,知道此事者不過寥寥數人,絕大多數的朝臣、將士和百姓肯定不能理解朝廷為何要急於與韃靼議和,一向以天朝上國之居,“瘦驢拉硬屎”的明朝可不是孱弱無能的前宋,若是接受了“檀淵之盟”,還不知道要引起朝野上下多少的非議和詰難!再者,此前為了激勵軍民抗戰之決心,進行了諸多關於漢蒙兩族民族仇恨的宣傳,加之激戰月餘,明軍傷亡十分慘重,舊恨再添新仇,官員百姓和全軍將士心中都積壓了太多的怒火,若是貿然議和,還要給付錢糧布帛,更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這股怒火得不到宣泄,再有人借機煽動,恐怕會激起兵亂或民變,到時候別說是出兵討伐江南叛軍,京城自己就先亂了陣腳!

朱厚熜用略帶著慌亂的眼神看看高拱,他也是一臉凝重的表情,顯然也正在為此苦惱;再看看嚴嵩,卻還是麵色如常,便問道:“嚴閣老以為呂芳所言然否?”

嚴嵩自繡墩之上微微欠身,道:“回皇上,呂公公所慮甚是。老臣當時也有此慮,故此已與俺答達成協議,令其釋放被擄掠的山西、河北諸省百姓。老臣仔細問過,虜賊各部南下犯境,沿途擄掠百姓近十萬人,其中大半已掠回塞外,但軍中仍拘有三萬餘眾,除卻戚繼光將軍救出的一萬二千五百餘人之外,尚有兩萬……”

嚴嵩還未說完,朱厚熜就開懷大笑起來:這個借口實在是太妙了!此次韃靼各部揮軍南下,山西、河北諸省來不及逃難的很多百姓非死即傷,僥幸得存者也多被掠於軍中充為苦役。這些身陷韃靼虜賊之手的百姓即便不死於韃靼撤軍的道途之中,也要被掠回蒙古發賣為奴,當牛做馬。朝廷給予韃靼一定的錢糧布帛,贖回被擄掠的百姓,隻要有良知的官軍百姓都不會反對,反而會對皇上的“仁厚愛民”之舉大加讚許,齊聲頌揚聖恩浩蕩。而且,這個消息傳了出去,必定十分有利於朝廷與叛軍爭奪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隻要得到百姓的支持,什麼狗屁祖宗成法、春秋大義都是扯淡!

這個嚴嵩,嘿嘿,這個嚴嵩,這麼頭疼的問題,竟然被他如此輕描淡寫的化解了,真是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