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說:“回皇上,我朝與蒙古諸部互市起於高祖文皇帝永樂年間,因蒙人多以馬匹交易,故名馬市。永樂三年,我朝在開原、廣寧開設馬市,專門與兀良哈三衛貿易,各部通過三衛。永樂六年,我朝又在甘州、涼州、蘭州、寧夏等處開設馬市,隨來隨市,未有定期,瓦刺及赤斤、罕東、沙州、哈密等蒙古衛所皆於此貨殖。正統三年,我朝俯允瓦刺所請,開設大同馬市,專與其貿易,後因其寇犯國門,大同馬市關閉。其後憲宗成化年間、孝宗弘治年間及武宗正德年間,在各處邊地開過短期馬市。但都是官市,至於民市,倒是未曾有過,故此貨殖幾何,臣也不得而知。”
皇上盡管還沒有表態可與不可,但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嚴嵩覺得有了一些底氣,便又進一步說,從明朝與蒙古諸部多年貿易交往來看,無論朝貢,還是官營馬市,都無法滿足蒙人各部民眾日用之需,漢蒙兩族邊民就在封鎖的邊境上私相貿易。即便在是在雙方對峙,戰爭不斷的時候,這種零散而又充滿危險、且不容於官府的黑市交易也未曾斷絕。交易範圍也遠遠超過官市,蒙人可以用馬,也可用牛、羊、騾、驢、皮張、氈毯、鹽、木材等物換取明朝的布、絹、絲、緞、農具、鐵鍋、紙張、醫藥、糧食等物,交易額雖無定數,但想必一定也超過了一年一次或兩次的官市。
朱厚熜想了想,說:“依朕看來,朝貢貿易以及官營馬市並非等價交換。我大明與蒙元各部貿易通商向來少取多予,薄來厚往,以示羈糜之意,但蒙古各部酋首卻不能體念天朝上國懷柔優撫之恩,竟認為是收取貢賦,貪欲無壑,稍有不滿便尋釁滋事,降而複叛,使各邊地田不得耕,民不得息,九邊諸軍疲於奔命。你方才提到英宗正統年間故事,朕記得英宗先帝《實錄》所載,每年都有大批蒙古各部人等湧入內地,以馬匹入貢。朝廷均給以優禮賜宴,提供食宿糧秣並大量賞賜。按慣例,瓦刺貢使不得超過五十人,但其貪圖爵賞,逐年增加,朝廷多次下敕令予以限製也未有結果。此外,各部來使不但往來多行殺掠擾民,串通一氣邀索內地珍重難得之物,更刺探我朝軍情,長此以往,朝廷已有不堪重負之感。正統十四年春,瓦刺貢使多達兩千人,卻還是貪心不足,竟冒稱有三千人。英宗先帝震怒,著禮部核查貢使人數,據實給賞,並削其馬價,瓦刺便以此滋事,大舉興師入寇,終釀成‘土木之變’之禍!看來,朝廷糜費巨萬財物準其朝貢並開立馬市,也未必就能收得羈縻撫遠之功。”
“皇上聖明!”嚴嵩說:“依臣之愚見,朝貢及官市非獨不能收取羈縻撫遠之功,於國朝財政也是一大弊端。臣查過前朝舊檔,依正德五年之例,得勝堡、新平堡、張家口、水泉營四處馬市貿易,朝廷核定馬價為上等馬每匹十二兩,中等馬每匹十兩,下等馬每匹八兩,共易馬七千八百七十四匹,另有若幹牛羊、毛皮等物,所值不過二十萬兩;給付蒙古諸部馬價及賞賜上等絲綢二萬匹、中等絲綢二萬匹,下等棉帛五萬匹,糧米粟豆十萬石,另有銀三萬兩、其他物品數不勝數,共計合銀近五十萬兩,遠愈我朝所得。另據當年邊地軍鎮奏報,斯時蒙古恰逢天旱,糧食奇缺,邊民一石雜糧即可自蒙人手中換得良馬一匹或健牛一頭並羊兩口,如此算來,我朝損失更是難以計數。”
朱厚熜原本也知道,明朝一向以“天朝上國”自居,無論朝貢貿易還是官營互市,都是打腫臉充胖子地少取多予,薄來厚往,不但無法從對外貿易中賺取利潤,反而要賠上大量的銀子。因此,乍一聽晉商賀蘭石奏請開民市,由他專營,國家不用承擔任何貿易風險,卻可以收取10%的關稅和30%的利潤,又何樂而不為呢?但聽嚴嵩大致為他算了這筆賬之後,他又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