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恩澤普惠(二)(2 / 2)

設立養濟院、國立小學,收容難民之中家貧無所依的鰥寡老人和孤兒,是朝廷於去年歲末剛剛施行的一大仁政。這一善舉,還是高拱的建議。

當日海瑞進獻荷葉米粑,提醒皇上關注京城米價飛騰的問題之後,朱厚熜隻責令分管戶部並暫代首輔之職的內閣次輔翟鑾回府養病,並沒有追究其他有關官員的罪責,卻將高拱密召進宮,嚴詞切責他身為皇上秘書,又兼任五城兵馬司巡城禦史,卻不留心關注民生之苦,非是社稷之臣所為。高拱雖然覺得委屈,更體會到皇上對自己的器重和栽培,就謹遵聖諭,在督辦軍務、兼管京城治安之事的同時,悉心關注民政。因此次北京保衛戰之中,營團軍多有傷亡之人,朝廷循例給予的優撫恩恤畢竟菲薄,絕大多數普通士卒家中還有老人幼子,生活不免困頓;又考慮到韃靼入寇尚未平息,江南叛亂又接踵而至,造成數以百萬計之百姓家園毀於兵禍,流離失所淪為難民,其中多有老人和父母雙亡的孤兒,即便朝廷遣返回鄉也難以自力為生,故此呈上奏疏,奏請朝廷設立養濟院,收容鰥寡孤獨入院恩養,以示仁君愛民,澤被蒼生。

朱厚熜閱後不勝感慨,當即在奏疏上寫下朱批,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大同世界莫如此也!”命人即刻送到內閣。內閣見到這樣的禦批也不敢怠慢,趕緊會同戶部、工部及順天府,突擊將抄沒入官的薛林義、陳以勤等謀逆之臣的各處房屋整修為養濟院,收容七十歲以上老者、病殘之人及十三歲以下孤兒入院,由朝廷按人提供衣食,予以恩養。

內閣擬訂的方略呈送禦前之後,朱厚熜又做出了幾點補充:一、養濟院隻負責收容耄耋老者和病殘之人,另設立官辦學堂,是名“國立小學”,遴選年高德碩、辦事穩重的舉人為執事,授予八品教諭之職,執掌校務;以優厚待遇聘請學識廣博且願意教授生徒的秀才為老師,收容孤兒入校讀書習字,由朝廷提供衣食、書本紙筆等。在國立小學任職任教滿一定期限的舉人秀才,可優先參加選貢,實授官職;學習優異的年長學生經考試合格之後,以童生身份選入縣學鄉學,做進一步深造;其他學生滿十六歲之後,可從軍入伍,可入懷柔鐵廠做工,可入官屯墾殖,也可自謀生路;二、養濟院、國立小學所需之工役,除少部分招募之外,大部分由宮裏裁減下來的內侍、宮女擔任,按月給工錢,既節儉開支,減少朝廷財政負擔;也為那些刑餘之人和無家可歸的宮女找一條自食其力的出路;三、各地官府應效法此例,大辦養濟院和國立小學,使大明子民老有所養,幼有所依;四、鑒於朝廷如今財政吃緊,各地官廩尚不充裕,也可大力動員地方鄉紳富戶捐資捐物,以家族為單位,在本鄉本裏興辦養濟院和義學,朝廷視其功效予以旌表、恩賞;五、此前朝廷在難民之中募兵之時,雖有“獨子不征”的規定,但家中壯男從軍,仍給其家庭生活造成一定困難。為此,恩準其家中老人、幼子各一人優先入養濟院、國立小學,由朝廷撫養;陣亡將士的父母、幼子全部入養濟院、國立小學;六、招收孤兒入學讀書,應不限男女,若條件成熟,可為女童單設女校,教材以太祖高皇帝禦製《女訓》為主,兼習女紅、醫護等事……

元日閱兵之時受到皇上的親口嘉許勉勵,國子監祭酒田仰不勝感激之至,這些天又隨皇上四處巡視,撫慰官軍百姓,更讓他感受到了仁君愛民之心,遂親自撰文記敘這些曠古未有之隆恩盛事,載於剛剛編撰刊印的民報之上,隨同通政使司的邸報發天下各省府州縣——這是朱厚熜想說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的事,為此他還不惜興師動眾,走到哪裏就把六部九卿帶到哪裏,把自己和那些朝廷重臣累得連軸轉,好在自有有眼色的文官詞臣,那番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看著剛剛刻印出的民報,朱厚熜得意地衝著南方撇了撇嘴:國家養了你們這些宗親勳貴近兩百年,讓你們拿出一點銀子和糧食為國家做一點貢獻都不願意,還敢公然扯旗造反!哼哼,別看我不懂你們封建社會的遊戲規則,給自己惹了一大堆麻煩,可你們知道什麼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嗎?學過“三個代表”嗎?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想和我鬥?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