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民不聊生(2 / 2)

何心隱他們都知道,前任徐州知府並不讚同江南藩王宗室靖難之舉,曾率府兵和衙役進行過抵抗,與靖難大軍在徐州城下發生過一場不大不小的戰鬥,至今城牆上還留有被大炮轟出的坑坑窪窪和焦糊痕跡。這些百姓僥幸在兵火之中留得性命,景況已是甚為可憐。而靖難大軍回師徐州,正是天寒地凍之時,驟然將百姓從城中驅趕出來,或者將百姓的房子焚燒,讓他們無以棲身,隻能於毫無遮蔽的野地之上搭建窩棚,許多人必定凍餓而死。說起來,靖難大軍本為吊民伐罪而來,可稱得上是仁義之師,本應愛民如父兄,方見本色,何必要先擾民害民,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淒慘度命?

當日在徐州城中,他曾發出過這樣的質問,但靖難軍的將帥們解釋說,他們也是為了休整將士及確保安全,才決定將部隊駐紮在城中及周邊村鎮,因兵士眾多,安頓不下,不得不將百姓遷出。他們曾行文各州縣,命他們予以妥善安置。大部分百姓都欣然移居他鄉安身立業,隻有極少數冥頑不靈的百姓不肯離開家鄉,他們總不能持武力強行遷徙,隻好聽之任之雲雲。木已成舟,何心隱也不好揪著陳年舊事橫加指責,就將此事擱置不提。

但是,聽出那些百姓的話隻說了半句,何心隱又耐心地詢問。費盡了口舌之後,才有人猶豫著說:“看您這位欽差大老爺這般憐惜小民,定不是那位欽差大老爺,草民就鬥膽多嘴了……”

什麼“這位欽差大老爺”、“那位欽差大老爺”?何心隱還在詫異,就聽到那人說,他們原本棲身荒野已經夠慘了,可是,日前軍爺又傳令下來,說是有位欽差駕臨徐州巡察,他們以及他們所棲身的窩棚都是破敗不堪,有礙觀瞻,南都來的大老爺定不歡喜看到這些,讓他們即刻搬走,隨即就動手趕人。他們連那少得可憐的一點破衣爛被、碗碟家什都來不及帶走,就被趕了出去,棲身的窩棚也被搗毀或焚燒。實在是活不下去了,這才不顧禁令,想逃到北方,聽過往的商旅說那裏開設了官屯,收容難民入屯墾殖,或許還能有條生路……

原來如此!

一種無地自容的羞恥感頓時盈滿了何心隱的心頭,他雙膝一軟,跪倒在了那些百姓的麵前,嘴角抽搐著,想要開口說話,可什麼也說不出來。

那些百姓都嚇了一大跳,哆嗦著說:“大老爺,青天大老爺,折殺小民了,折殺小民了……”似乎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惶恐,他們一邊急促地磕頭,一邊放聲大哭了起來。

張居正和初幼嘉兩人趕緊將他扶了起來,悄聲說了許多“不知者不罪”、“全是那幫粗魯不文的武人作孽,與你無關”之內的話,何心隱才勉強平靜了下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隨行護衛已在臨近村子號下了房子,敦請“欽差何大人”移步休憩。何心隱動員那些百姓與他們一齊暫時留宿於此地,明日再行上路。

由於此地已經相當靠近兩軍前沿,隨行護衛按軍中規矩放了警戒哨,當夜輪值的哨兵看見“欽差何大人”房間的燈火亮了一整夜,不知在和他的兩位隨從商議些什麼。

次日一大早,“欽差何大人”命自己的那位年輕一點的隨從帶著加蓋欽差關防的文書送那些百姓北上,然後立刻動身返回徐州城。

匆匆趕回徐州城,何心隱卻連城門都沒有進,而是直奔碼頭,等到高得功等人得到消息趕到碼頭來送行之時,官船早已揚帆而去。高得功等人既慶幸終於送走了這個瘟神,更對他為何不告而別大為不滿,在碼頭上跳著腳將那個“得意忘形、不懂禮數的黃口小兒”大罵了一頓。

隨後,高得功等人仔細盤問了隨行護衛並負有監視之責的帶隊軍官,得知那天所發生的事情之後,都倒吸了一口冷氣。

當日,徐州帥府傳下命來,將不敬上憲、冒犯欽差的某軍哨長劉旺斬首示眾,他所帶的那一哨兵士也被處以責打軍棍之刑,高得功將以上處罰公文封函,派人乘輕舟追趕欽差官船,並叮囑使者一定要代他向“欽差何大人”賠罪。

與此同時,一封寫給魏國公徐、誠意伯劉的密信也以六百裏加緊的快馬送往南都,其上羅列著兵科給事中、巡按徐州何心隱幹擾兵事、**軍將、索取賄賂、勾結叛民、私通北方,以及嫖娼宿妓等多項罪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