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軍心可用(一)(1 / 2)

照楊博的本意,營團軍初戰不利,折損了一員大將及數千兵士,應如實稟明中軍統帥,懇請準允營團軍休整兩日再進攻,但他知道,方才戚繼光已在呂芳和張茂的麵前誇下海口,明日要一鼓作氣拿下徐州,怎麼能自食其言,讓張茂及其他各軍看他的笑話?便婉轉地向戚繼光提出,明日可否暫停進攻,為陣亡的副統領肖劍鋒及前軍將士設壇作法,打醮招魂?

各軍多有這樣的規矩,特別是遇到戰事太過慘烈之時,為了安定軍心,激勵士氣,此舉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戚繼光一聽“設壇作法”四個字就氣不打一處來,而且,通常激戰多日之後才舉行招魂法事,哪有初戰便如此的道理!便以監軍呂公公和中軍大帥張茂已有明命,責令營團軍明日全力攻城為由,堅決反對。

楊博明白其中緣由,也不好強令戚繼光從命,便又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意見:明日之戰可否由中軍曾望所部接替前軍擔任主攻。

這個提議倒與戚繼光不謀而合。一來前軍攏共不過一萬餘眾,傷亡近半,確需休整補充;二來他雖是營團軍的元老,但以前有才幹卓異的高拱和老成持重的俞大猷在,一為監軍,一為主將,掌管全軍事務,他這個副將隻專注於操練兵馬。如今初次獨自統帥一軍,不能不慎。營團軍自成軍以來戰無不勝,他也不想將如此赫赫威名斷送在自己的手中,既然前軍銳氣已折,為了確保明日能順利拿下徐州城,確實應該將早已蓄勢待發的中軍調上去!

兩人剛剛商議妥當,正準備派人將中軍統領曾望傳來議事,卻聽到帥帳之外又是一陣喧鬧。剛要出去查看,曾望一臉怒容地走了進來:“楊大人、戚軍門,末將代中軍將士向兩位大人請命,懇請兩位大人恩準我軍即刻攻城。”

楊博和戚繼光兩人心裏甚感欣慰:定是中軍看到前軍眾多將士慘死叛軍之手,義憤填膺,要為前軍袍澤報仇血恨。如此士氣,對明日承擔主攻任務大有裨益啊!戚繼光便說:“中軍將士求戰心切,忠勇可嘉,卻不必急於一時。今日就讓弟兄們好好歇息,張老公帥已命軍需供應總署自中軍口糧中撥豬二十口、羊五口犒勞我軍,還有我軍每日定例的豬羊也全部給你們中軍,今日晚飯之時都煮了,讓弟兄們一頓吃光!”

擔任主攻的部隊戰前大碗吃肉,這是營團軍的規矩,其他各軍眼饞也沒有用。按說曾望應該能聽出戚繼光由中軍接替前軍擔任主攻的安排,但他卻還是一臉的怒容:“軍門,前軍鏖戰半日,弟兄們實在辛苦,肉該讓他們去吃。我中軍啃大餅也要於今日拿下徐州城!”

“好你個曾望,不枉俞軍門一直器重栽培你!”戚繼光讚許地拍拍他的肩膀:“能如此體恤友軍袍澤,你也有古大將之風了!但你卻要知道,為將者,最忌的是逞一時之意氣,鹵莽行事。這徐州城屯兵數十萬,並非旦夕便能攻破,仗有你打的!你中軍今日收殮了前軍將士遺體之後,就給老子好好地吃,好好地睡,明日拿不下徐州,你也不必回來了!”

“軍門,末將無能,不能領此將令!”曾望說:“適才末將帶人去城下收殮我前軍陣亡將士遺體,不料城中逆賊極其可惡,竟突然以銃炮弓矢阻止我軍,炸死我中軍十五名弟兄,傷者二十七人。我中軍全軍上下人人憤恨莫名,誓要即時踏平此城,報仇雪恨!”

雖說到了此時,戰爭早已沒有上古時代所謂的“義戰”那樣溫文爾雅,但軍人之間約定俗成的一些規則還是保留了下來,比如陣前打醮招魂、祭奠亡靈和收殮陣亡將士的遺體,除非確有必需,無論哪一方照例都會自行約束,絕對不應做無謂的襲擾。這既是仁義為本,厚葬戰死者以激勵生者之意;也避免因死者過多引發瘟疫。久而久之,便被視為軍人道德和榮譽感的體現,但凡真正的軍人,都自覺遵守。此前北京保衛戰中,明軍與韃靼各有數十萬人參戰,連日廝殺,戰死者超過了十萬之眾,但每次激戰之後,雙方都默契地暫停攻殺一兩日,留下收殮戰殞者遺體的時間,也從未有過破壞這條規則的行徑。城中叛軍雖說是逆天謀反的亂臣賊子,畢竟曾是大明軍人,怎能做出這等人神共憤之事?

因此,楊博大驚:“他們敢這麼幹?!”隨即,他又疑惑地問道:“是否出於誤會?”

曾望激憤地說:“回大人,末將在陣前列隊,命令兵士放下兵器脫掉甲胄之後才越過護城河,莫非他們都是瞎子不成!這且不說,放炮傷人之後,叛將也未曾阻止,反令全軍向我放銃射箭,末將這才不得不將弟兄們都撤了回來。前軍將士的遺體也被炸得肢離體散,令人不忍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