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軍製改革(2 / 2)

嚴嵩慌忙起身應道:“皇上睿智天縱,臣等愚鈍,難及萬一,惟有謹遵聖諭,即刻照辦而已。”

聽嚴嵩又跟當日議韃靼求貢一事一樣,將皮球踢到了自己的麵前,用意大概也不過是為日後推卸責任埋下伏筆而已!朱厚熜更加生氣了,剛想敲打他兩句,就見到李春芳站了起來:“啟奏皇上,臣有幾處尚不清楚,懇請皇上明示。”

終於有人要問到實質性的問題了,朱厚熜也顧不上再計較嚴嵩的工作態度問題,忙說:“李閣老請講。”

李春芳沉吟著說:“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八級建製之長統稱某長,確是規範明晰,惟是方麵軍及兵團之長名曰‘司令’,臣愚鈍疏學,不知此稱謂從何而來,又做何解釋,臣恭請皇上明示。”

敢對明朝建軍之基動刀子,朱厚熜自然不會忽視這個問題。他大言不慚地說:“這是朕思慮再三定下的官職名稱。所謂‘司令’之‘司’便是執掌、掌握之意;‘令’乃是朝廷之令之意,也便是說方麵軍、兵團之長乃是奉朝廷之令執掌所部兵馬。司令司令,有令才有司,無令便無司,所司之事不過令也!朕以此為名,旨在提醒、告誡為將為帥之人不可忘記朝廷之令而挾軍自用。”

能如此巧妙地自圓其說,朱厚熜也得意地笑了起來:“嗬嗬,各位閣老,朕這個名稱定的可說的過去?”

這回,是嚴嵩帶頭喊道:“睿智天縱無過皇上!我大明軍中百萬將士必能銘記聖訓,恪守人臣本分,為家國社稷效死盡忠!”

畢竟是待罪官場幾十年的內閣重臣,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問題就象是一塊扔到湖水之中試探深淺的小石頭,李春芳已探知皇上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便直截了當地問到了最核心的問題:“整軍之後,全國三百二十九個衛與六十五個守禦千戶所又該如何處置,是否俱都撤裁歸並,臣恭請皇上明示。”

“當日禦前奏對,你也在場,該當記得夏閣老所言。”朱厚熜感慨地說:“夏閣老不愧是老成謀國之人,其言上承祖製,下契朕意,一句‘軍隊且不能亂’使朕如夢初醒,至今仍覺言猶在耳。為確保軍製改革順利推行,且要確保改製期間軍心不亂、武備不廢,自然不能搞一刀切,將全國三百二十九個衛與六十五個守禦千戶所一風吹,必須分步實施。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之中,南直隸及湖廣、浙、贛一京三省各軍鎮附逆叛亂,所有衛所一體撤裁,如何進行軍事布局,如何派駐地方守備兵力,兵部可先拿出一個方案來,待王師平定江南之亂之後再議,如今就不必細說了。兩廣及雲、貴、川、閩四省山高水遠、政令不通,整軍之事也隻好暫緩。朕以為可先在北方諸省施行,除了山東沿海各備倭衛所暫時保留之外,其他衛所一律撤裁合並,擇其精銳如禁軍之例,整編成正規軍,分駐各省治所(省會)及軍事要衝之地。”

整軍之事非同小可,李春芳原本最擔心皇上急功近利,貪大圖快,要象起初設想的那樣,將全國衛所全部撤裁。如今看來,皇上果然早已考慮周全,提出分步實施的方略。而在第一步改製的北方諸省之中,北直隸與晉、陝兩省甫經韃靼入寇,各地衛所軍卒幾乎損失殆盡,餘者又大多充補大同等沿邊諸鎮;山東、河南各省衛所軍大部奉調進京勤王,留在了禁軍,各省留存的兵將並不多,整編改製的阻力要小得多。他心裏稍定,又問到一個隨之帶來的問題:“請皇上恕臣放肆直言,守備衛所撤裁之後,各省府州縣治下若有百姓結黨作亂,又將如何處置?”

“百姓但求溫飽,若有活路,怎會犯上作亂?”朱厚熜毫不猶豫地說:“衛所軍武備廢弛,縱然留存也隻是徒糜國帑民財而已,加之軍紀敗壞,亦兵亦寇,稱其為資亂致亂之源也不為過,不若將其撤裁,在各省首府及軍事要衝之地留駐精兵,嚴加訓練,境內有事,即行調往平亂即可。”

李春芳心裏暗自咋舌:到底是皇上,敢想他人不敢想之想,敢言他人不敢言之言,且不說軍隊調動頗多不便,若是民變成燎原之勢,官軍難免疲於奔命顧此失彼!但此事涉及民政等諸多方麵,而且關乎皇上治國理政的功績和聲譽,他也不敢多言,再次低頭沉思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