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軍製改革(1 / 2)

朱厚熜可不知道這麼短短的一瞬,麵前這幾位大明王朝中樞重臣竟動了那麼多的心思,自顧自地說道:“要改革軍製,首先要理順指揮層次。我大明軍製亂就亂在這裏……”

皇上與幾位閣老商議國家大事,張居正自覺不該與聞,有心要回避,但皇上沒有發話,他怎敢自行告退?正在尷尬之中,徐階一個眼色遞了過來,他立刻心領神會,悄悄地跪了下來,拿出隨身攜帶的筆墨,趴在地上記錄皇上的話。

朱厚熜微微點了點頭,繼續說了下去:“衛所有小旗、總旗、百戶、千戶之分,禁軍和九邊軍中卻是什、哨、隊、營、軍之分。一個總旗領五個小旗,小旗領軍士十人。一哨又領三什,如此不相一致,將衛所軍調去打仗,豈不引起混亂?朕以為該先從此處著手,將這兩種編製歸於一種,全軍實行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八級建製,以小旗為班,哨為排,撤總旗一級,百戶為連,隊為營,千戶為團,營改稱旅,旅以上增設師、軍兩級。軍、師、旅以下各級實行三三製,也便是說三個班為一排,三個排為一連,三個連為一營,三個營為一團。軍、師、旅三級根據軍隊兵士多寡,實行三三製、四四製或五五製,即兵多者五個團為一旅,五個旅為一師,五個師為一軍;次之者四個團為一旅,四個旅為一師,四個師為一軍;兵少者三個團為一旅,三個旅為一師,三個師為一軍,但一級最多不得超過五個下屬指揮單位。國家承平之時,軍即為最高軍事單位,統由兵部直管;戰時可根據需要,增設兵團,下轄數軍;數個兵團可合並為一個野戰軍,或曰方麵軍……”

“各級官長名稱要統一起來,什麼小旗、總旗、百戶、千戶,什麼都指揮使、衛指揮使和京衛指揮使,統統都不要了,班稱班長,排稱排長,依次類推,,簡單明了。連以上可設副職一,旅以上設副職二。兵團與野戰軍稱司令……”

“兵士人數也必須統一,以班為基本單位,每班有班長1名、兵士10名,共計11人;各級據此定額定餉,嚴禁吃空額喝兵血。營以上設立低兩級的直屬分隊,擔任警衛、糾察軍紀和執行軍法等職能,如營可直屬一排,團可直屬一連,其上也依次類推……”

“武將品秩也必須統一,實行軍銜製,分帥、將、校、尉四等十六級,最高軍銜為元帥,等而下之者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既規範統一,又清晰明了。軍職與軍銜對應起來,元帥例同一品文官,五軍都督府正一品左右都督和從一品副都督、都督同知授元帥軍銜;五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九邊各鎮總兵和方麵軍司令授大將,正二品;兵團司令授上將,從二品;衛指揮使、軍長授中將,正三品;以下師長授少將,正四品;旅長授大校,正五品;團長授上校,正六品;營長授少校,正七品;連長授上尉,正七品;排長授少尉,正八品。此為各級武職基準軍銜及對應品秩,按軍功資望可高掛一銜一品,如同為團長,新授者為正六品上校,軍功卓著或任職多年而未能晉升者,則軍銜可晉大校,品秩可按副旅長授從五品。副職按武將年資功勳不同具體酌定,資深望重者可高定一銜,如副團長授中校,資深者則可授上校。京衛指揮使司、留守司、都指揮使司、衛指揮使司各級職官按原有品秩授予軍銜,均就高不就低,以示朝廷恩撫之意……”

“班長及兵士按入伍從征年限授士兵軍銜。士兵軍銜分為上士、中士、下士及列兵四級,初入伍者即授列兵,二年一晉。上士班長雖不在武官之列,念其從征之苦、帶兵之勞,可享從九品俸祿……”

一口氣說了大半天,直至口幹舌燥,朱厚熜才停了下來,抓起禦案上的涼茶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氣,然後心滿意足地抹著胡須上的水漬,說:“大致思路就是這些,內閣、兵部會同五軍都督府仔細斟酌思慮,拿出個具體可行的方略來,朕審閱之後,發六部集議並征求九邊諸鎮軍將意見之後,再頒行全軍。”

幾位內閣輔臣早已聽得目瞪口呆:這哪裏是什麼“大致思路”?稍加整理修訂便是一套完整的整軍方略啊!皇上從哪裏得到如此詳盡確實的想法?莫非又是得之天授嗎?

朱厚熜也沒有他們那樣的自信,他知道自己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隊編成、軍銜製度,以及大明王朝的軍戶衛所製搞成了一個大雜燴,一股腦地傾倒而出,而且話語之中還有很多新鮮名詞,也不知道這幾位內閣大臣聽明白沒有,便問道:“可有什麼不清楚的地方嗎?”

說完之後,他突然發現三位輔臣之中,隻有李春芳皺著眉頭苦思冥想,嚴嵩、徐階兩人卻端正著麵容,正襟安坐,擺出了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不禁有些生氣了,板著麵孔對嚴嵩說:“嚴閣老,整軍之事朕雖責李閣老主持,但茲事體大,你這首輔也需時時過問。辦砸了差事,內閣與兵部一同領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