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本就是清水衙門,製儀清吏司更是清水衙門之中的清水衙門,升遷罷黜開邊貨殖等一應有油水的差使一點也不沾邊,所管的事是為朝廷諸如皇室冊封、祭祀、婚喪等一應大典製定典章和禮儀規範,聽著無比重要無限風光,但這都是為皇上服務,根本撈不到任何油水,與鄢茂卿原任的天字第一號肥差巡鹽禦史有天壤之別。而且差事幹得好,是禮部堂官的功勞;幹得不好,從郎中到司員一個也跑不了。上一任製儀司郎中才幹了兩年,就無法忍受,借著朝廷南下平叛之際,挖空心思鑽營門路,送禮送得傾家蕩產,好歹擠進了平叛軍軍需供應總署任職,本是平級調動,臨行之時卻大擺筵席,仿佛升遷了封疆大吏一般,讓堂堂禮部在滿京城的官員之中成了個笑柄。
見嚴嵩沒有應聲,朱厚熜用手指輕輕叩著禦案上的金鎮紙,冷冷地問道:“嚴閣老還不滿意嗎?”
皇上竟用了一個“還”字,令嚴嵩聞言大震,猛一抬頭看見皇上有意無意地叩著禦案上的金鎮紙,更是如遭雷擊,趕緊跪下:“臣代劣徒鄢茂卿叩謝天恩!”
嚴嵩已經全然明白,也不虛情假意地推辭,而是乖乖地接受,看來是領會了自己的良苦用心,更是柔媚逢迎,不敢忤逆君父,朱厚熜心裏也很是滿意,言語之上卻是一點也不客氣:“上天有好生之德,昨日已逝,任何事朕都可以既往不咎,可若是不曉得‘回頭有岸’的道理,那朕也無話可說了。你嚴閣老兒孫滿堂,桃李更是滿天下,可也要記得‘養不教,父之過;徒不肖,師之過’這句話。”
嚴嵩頭上冷汗潺潺而出,忙叩頭道:“臣嚴嵩謹領聖諭。”
敲打了嚴嵩之後,朱厚熜又目視徐階:“徐閣老。”
“臣在。”
“方才議叛軍厭勝一事,你提出應廣興教育、開啟民智,如此則天下清平、盛世可期!朕深以為然,卻不知道你有何具體建議?”
徐階很是乖巧,知道皇上這麼說也隻不過是客氣而已,要麼是稍稍撫慰他剛才代君受過的舉動,要麼就是有一定之規,可不是自己賣弄學識才幹的時候,立刻躬身答道:“皇上一再宣諭臣等,教育乃家國社稷百年大事,臣未曾考慮妥當,不敢隨意置喙褻瀆聖聽。”
朱厚熜點點頭:“實事求是,不愧為聖人門徒。你仔細考慮妥當之後,擬出條陳呈給朕。國朝百年大計,確在教育一途,你徐閣老兼著翰林院掌院學士,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身奉王命,臣不敢稍有懈怠。”
“如此便好。”朱厚熜說:“教育一大職責,在於傳承文明教化。先哲前賢著作浩若煙海,太祖文皇帝命人輯錄成《永樂大典》,此乃國朝之一大盛事,更是我華夏文明之一大盛事。如今曆時已有百年之久,我大明又出了不少震鑠古今的大文人大學者,翰林院若有餘力,也應將其著作編撰輯錄成書,擇其精華刊印天下,既能促當世之教育興盛,更能使我中華之文明千年不衰。”
乍一聽皇上提到《永樂大典》,徐階以為自己又在不經意間得罪了皇上,皇上又要象當年對待嚴嵩一樣,將自己趕去坐冷板凳抄《永樂大典》,正在惶恐不安,繼而一想,這確是自己翰林院份內的差事,心中暗笑一聲自己杯弓蛇影,忙應道:“臣謹領聖諭。”
朱厚熜說:“其他的倒也罷了。去年歲末,殉國於薛陳二逆謀反之夜的故禮部尚書楊慎便是我朝不世出的俊秀之士,可惜天妒英才啊!朕當日以小疵將他貶謫雲南蠻荒之地,至今思之仍追悔不已。可惜斯人已逝,隻能空餘遺恨待追憶了……”
徐階未曾參與尊禮、議禮之爭,後來更受到議禮派頭麵人物張熜張孚敬的打擊,身陷牢獄差點死於非命,感情上與尊禮派就親近了幾分,聽到皇上如此推崇楊慎,大為感動:“得皇上如此盛譽,楊公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楊慎自然可以安息,他的詩文著述卻不應隨之湮滅。”朱厚熜說:“朕命你翰林院盡快將其輯錄成書,由你領銜修撰並作序文,朕來題寫書名。”
皇上禦筆題寫書名是古今未有,人臣之幸,是皇上表彰楊慎忠勇可嘉、身死國難的一片心意,讓自己作序更有大大的好處,一來可以博取學子景仰士林清名;二來尊禮派殘餘勢力定會認為是自己為楊慎請得這一無上恩寵,對自己感恩戴德,甚或可以將他們收攬入自己的門下!徐階聞言大喜,跪了下來,哽咽著說:“臣代楊公在天之靈叩謝聖恩!”
“也不必謝恩,凡有大才者,朕必不會棄若蔽履。”朱厚熜說:“楊慎著述甚豐,要留心輯錄,不可使明珠失遺。不過卷首之文當以他所做之一闋《西江月》開篇。”
“楊公乃是風雅之士,詩文甚多,臣愚鈍疏學,不知皇上所指的是哪一闋,恭請皇上明示。”
朱厚熜看著徐階,再看看一旁莫名其妙的嚴嵩和李春芳,低聲曼吟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