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育人儲才(1 / 2)

已經問到這樣實質性的問題,嚴嵩大概不會反對了,朱厚熜十分高興,便笑著說:“嗬嗬,嚴閣老這話問的奇。這是你禮部的差使,該當由你這個大宗伯參詳酌定,朕可不好越俎代庖啊!不過,既然這個想法是朕提出的,管窺之見也不妨說與你們,僅供參考而已。朕以為,與試者不論有否舉人功名,也不論已仕未仕,皆由在京三品以上肱股重臣,在外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先行薦舉,然後彙集京城參加會試,由你禮部主持,經義當然是必不可少,但尺度較之明經取士則不妨放寬,以生員所報考的時務科為重,分科遴選賢能之才擇優錄取,參加殿試確定名次。取中的進士仍按明經取士之例,先在各戶部、工部、農墾總署、兵工總署、欽天監、太醫院等衙門任觀政,待熟悉政務之後,再量才授官任職。用人既然是各有司衙門,他們也應參與初選、殿試的閱卷評選。打鑼賣糖,各幹一行,如此方能惟才是舉,不致偏廢。內閣會同禮部就按這個意思,從速拿出具體可行的方略,擬旨呈進,頒行天下,不誤明年春闈大比。”

章程已經如此詳盡,而且確定仍要考經義八股,嚴嵩覺得可以向清流官員和士人交代的過去了,便躬身應道:“臣謹領盛諭。”

這個時候,一直低頭沉思的徐階突然跪了下來:“微臣有事要啟奏皇上,請皇上恕罪。”

有人出來打橫炮了,令朱厚熜心中略微有些不快,但他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便說:“徐閣老請起。禦前議事,有話但講無妨。”

徐階並沒有公開反對皇上加開時務科的建議,但他認為,士人為應科舉研習經義,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便能身受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人生的言行準則,居家則為順天良民,在朝則為治國能臣,臨難則能舍生忘死,報效家國,誓死不忘君臣之大義,無論才幹,還是操守,都非尋常士人所能比擬。因此,他提出了一個建議:時務科取中之士,在授官任職應該與明經取中的進士有所區別。具體地說,時務科中式舉子不得單稱“進士”,需在前麵貫以“農經科”、“格致科”之類的定語;一應時務科進士不得點翰林,不得任禮部尚書、侍郎,不得入內閣……

一連串的“不得”令朱厚熜皺起了眉頭,更讓他生氣的是,自己一向看好的宰輔之才竟是這樣迂腐頑固!他的麵色立刻冷了下來:“既然都是經曆會試、殿試取中的賢能之士,為何卻要分為三六九等?”

他盯著徐階,冷冷地說:“太祖高皇帝開國之初,用人不拘科名,惟論才幹,我大明始能一統宇內;成祖文皇帝永樂年間,也不拘科名,內閣輔臣諸色雜用,開創了文治武功遠邁前朝的永樂盛世。反觀成化以降,國朝選材任官一味以科名為重,內閣輔臣專用進士、翰林,結果怎麼樣?有哪一位列位先帝治平之功可比得上太、成兩祖?別人不說,永樂至正統年間柄政四朝的‘輔政三楊’中,‘西楊’楊士奇不過一白衣秀才,緣何能領袖群臣,輔佐仁、宣兩位先帝開創了 ‘仁宣之治’,治政清平,國泰民安,宇內富庶,賦入盈羨,以至近百年來,朝野上下皆有‘明稱賢相,必首三楊’的說法?你徐閣老徐大探花日後若能得此風評,不單是你之幸,更是我大明之福!

聽出皇上言語之中不加掩飾的不滿和譏諷,徐階猶豫了一下,卻仍大著膽子說:“回皇上,少傅楊公雖未有科名,卻以學行見長,布衣而入翰林院參與修撰《太祖實錄》,實為我朝不世出之英才俊傑,臣以為不可以常人常理度之……”

朱厚熜冷笑著打斷了他的話:“你不提翰林院朕倒忘了,你徐閣老徐大探花如今正掌著翰林院,是文苑領袖、清貴班頭,朕倒要請教你,孔聖人所謂‘有教無類’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質問令徐階無言以對,朱厚熜又冷笑著說:“朕平生最厭惡那些動輒以科名自傲淩人之輩,你徐閣老還兼著吏部的差事,若是存有門戶之見,怎能做到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使百官各得其所,各顯其能!”

皇上驟然發怒,徐階慌忙跪地,請罪不迭,嚴嵩、李春芳和馬憲成也誠惶誠恐,朱厚熜卻突然將語氣緩和下來:“說到孔聖人的‘有教無類’,倒叫朕又想起了他的另一句訓示。徐閣老,你可知道是哪一句?”

徐階明白這是皇上在給自己台階下,忙穩定了心神,飛快地一想,心裏大致便有了數:“臣冒昧揣摩聖意,皇上說的可是‘不教而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