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明海軍(2 / 2)

先前朱厚熜推行的一係列軍事改革的舉措,大多都打著防備蒙元諸部侵犯中原的旗號,在韃靼鐵騎圍困京師的陰影籠罩下,這樣的借口無往而不利,包括恢複營團軍、整編各衛所勤王軍為禁軍,甚至改變衛所軍戶製、招募流民充實兵力等等這些悄然進行的軍事大變革都沒有引起朝野和軍界太過激烈的反對。可是,建立海軍一事就很棘手,可以用肅清倭寇,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大興海外貿易的理由說服他們同意組建大明水師東海艦隊,並且定下“北守南攻”的戰略方針,卻不一定能用同樣的理由說服他們同意更進一步組建大明海軍。

還是受思想觀念的束縛啊!中國曆朝曆代的政權更迭全部是由陸地戰爭決定的,從來沒有因為來自海上的侵略而導致亡國滅種的先例。而且,朝廷廢弛海禁,廣開海市之後,把一船一船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送到東西兩洋,再把東洋的銅、西洋的胡椒蘇木換回國內,隻要平平安安地回來,少說也有對本的利,根本沒有必要提著腦袋喊打喊殺地拿性命換銀子。因此,大批亦商亦盜的海商集團都改邪歸正,安分守己地做起了生意長期為禍東南的倭寇海盜急劇萎縮,可不象前些年鬧的那麼厲害,在滿朝文武眼裏,不過是幾隻蚊子在東海海域嗡嗡叫而已,至於專門建立一支海軍來收拾他們麼?

這個時候,就需要嚴嵩這個柔媚之臣來發揮作用了。李春芳和曾銑不聽他的,張輔跟他關係不錯,應該會賣個麵子給他,三分天下取其二,少數就要服從多數嘛!

嚴嵩聽了皇上的想法之後,盡管表麵上不動聲色,心裏卻是頗不以為然:時下雖已廣開馬市羈縻蒙元諸部,但北患始終未除,邊情多有不穩,卻要成立什麼海軍,豈不舍本逐末?

嚴嵩也知道皇上將這麼大的事情隻給他一個人說的真實意圖,覺得十分為難——迎合聖意不需要本錢,上呈奏疏提建議卻是要承擔責任的,若被夏言黨羽抓住此事大做文章,指責他不察兵事邊情,妄獻兵略顢頇誤國,就給自己惹出大麻煩了!

為了更進一步地探明聖意,嚴嵩不得不大著膽子,吞吞吐吐地把自己的顧慮說了出來,立刻遭到了朱厚熜的痛斥:建立軍隊是為了保衛國家,我們大明王朝的疆域可不僅限於陸地,還有從東北到西南廣袤萬裏的海疆,很有必要建立一支海軍保護我國下西洋開展朝貢貿易的船隊和西洋諸番朝覲使者的安全,維護我大明王朝對諸多藩屬之國的控製。倭患雖是疥癬之患,但也給我大明北起遼東南至海南數萬裏海疆及沿海邊鎮的安全,累及我大明自山東至廣東數萬裏海岸線上修築衛所要塞,常年駐紮守備防倭軍士十數萬,即便如此,也未能根除倭患,山東、閩浙這幾省自不待言,就是最遠的海南也是多次遭到倭寇的殺戮淫掠:洪武十一年,倭寇侵海南澹洲,殺我大明漢黎兩族百姓數千,擄掠婦女壯丁一千餘人;洪武十九年,倭寇又侵海南澹洲、新英、洋浦;二十年又侵瓊州;永樂九年,宣德八年、九年又多次侵海南各州縣村落,殺我百姓數萬,擄我百姓至海外諸島充做苦役者數萬!如果有一支可與遠洋作戰的海軍,小小的倭寇還敢犯我大明天威嗎?百姓深受倭患之苦,已是苦不堪言,朕身為君父,子民有難,豈能坐視不管?爾身為朝廷股肱重臣,上承朕意,下領百官,佐君治平,致民安樂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又豈能袖手旁觀,任由倭寇荼毒百姓?

嚴嵩當然不敢跟皇上公然抗辯,好在朱厚熜並不著急讓他上呈奏疏,說是要等東海艦隊取得輝煌戰果之後才更名,但讓他先與張輔商議,效法武學及禁軍講武堂之成例,擇地開辦水師學堂,培養大批精通水戰的軍官將佐,這才讓他鬆了口氣。不過,心中又泛起了一個疑惑:東海艦隊取得輝煌戰果,哪不是就能將為禍東南的倭寇剿滅了嗎?何必還要再建立什麼“大明海軍”?莫非皇上還有意要用兵於外番,宣我大明天威?

這個念頭實在可怕,讓嚴嵩這個內閣首輔陡然覺得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也不敢再往下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