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參謀沿革(1 / 2)

戚繼光的奏疏中不吝筆墨,褒揚了東海艦隊七品經曆官徐渭獻策破敵之功,懇請朝廷將其改授武職,任東海艦隊從五品鎮撫,掌管全軍文書、刑罰、功賞、調度諸事,處理完了正經的公事,使朱厚熜又想起了自己當日曾與戚繼光等人說到“徐渭天生就是一個參謀長的苗子”,便問高拱:“肅卿,朕讓你得空查一查參謀的來曆,你可查到?考慮得怎麼樣了?”

高拱應道:“回皇上,臣遍翻了典籍史冊,又請教了五府、兵部有司官員,大致有了一點眉目,欲仔細斟酌之後,再草具一疏呈送禦覽。”

“哦?”朱厚熜忙說:“快說來聽聽。”

“參謀一職隻見於李唐官製,其職責是在朝廷兵府及諸道元帥府中籌劃軍機。玄宗以後,邊鎮各節度使均編有參謀一職。其餘諸朝皆未有所聞。不過,據皇上所說參謀及參謀長之職責,臣以為與古之所謂軍師、長史、參軍等職頗為相近,不知對否,懇請皇上明示。”

朱厚熜點點頭:“大致不差。你不必客氣,盡管說下去。”

“謝皇上!”高拱說:“商紂無道,周武起而伐之,拜太公薑尚為‘師尚父’,統領六軍,軍師由此而始。春秋戰國之時,各諸侯國皆有軍師,有名者如吳國之孫子、齊國之孫臏、魯國之曹劌等,佐君治平,策兵伐謀,赫赫功勳,史不絕書。至先秦始皇帝一統六國,於邊軍中設置‘長史’一職,位雖在統軍大將之下,不及前代軍師那般尊榮顯赫,職權卻一般無二。漢承秦製,仍有長史之職。至漢末三國,又複設軍師,如蜀漢有諸葛孔明為正軍師、鳳雛龐統副之;曹魏軍中軍師更是人數眾多、名目繁雜,有中軍師及前、後、左、右軍師之分。兩晉以後,軍中始設‘參軍’一職,輔佐統軍將帥及軍師。至隋文帝開皇元年之後,12府軍將軍府中長史以下,普遍設錄事、功、倉、兵、騎等曹的參軍和鎧曹的行參軍,少則十數人,多則數十人……”

在軍中設參謀長、參謀原本隻是朱厚熜的一個想法,他也認為參謀長等若軍師,大不了換個名字操練出來也就能說的過去,但要成製度並列為軍隊正規編製,卻不一定能為明朝人所接受,所以才讓高拱為自己找曆史依據。此刻聽高拱說的頭頭是道,不禁大為高興,笑道:“不錯,這就是朕對你所說的參謀班子的雛形。隋朝12府軍將軍府中的錄事、功、倉、兵、騎等曹的參軍和鎧曹的行參軍職責分工大致都有哪些?是否和朕與你所說的參謀部各參謀的分工大致相同?”

“是,皇上!”高拱說:“不過,隋朝12府軍將軍府中的參軍和行參軍雖較前代已齊備,但分工還是較為粗略,不如太公薑尚所述那樣清晰明了。”

朱厚熜大吃一驚:難道說早在兩三千年前的商周時代,薑太公就有關於參謀部分工的論述了?更加來了興趣,忙說:“快細細說給朕聽。”

“太公薑尚《六韜》有雲‘凡舉兵師,以將為命,將有股肱羽翼72人’,在這72人之中,有腹心1人、謀士5人、天文3人、地利3人、兵法9人、通糧4人、奮威4人、伏旗鼓3人、股肱4人、通才2人、權士3人、耳目7人、爪牙5人、羽翼4人、遊士8人、術士2人、方士3人、算法2人。”高拱說:“臣仔細思量,腹心大致等若皇上所說的參謀長;而謀士、天文諸人,大致等若皇上所說的參謀部中,自參謀長以下,分管謀策、兵法、偵察、通信、氣象、糧秣、警衛等職責的參謀人員……”

朱厚熜慨歎道:“如今軍中既有步戰之卒,又有騎軍,還有火器營,以將帥一人之力指揮全軍作戰,難免顧此失彼,朕才起意在軍中設置參謀部,以參謀長率諸多參謀協助軍中大將。朕還以為這是朕的神思偶得,卻不曾想其實太公薑尚論述的比朕還要清楚,還有工程、醫藥、宣傳、財務等專職參謀,分工如此詳細齊備,是朕也沒有想到的。敢笑古人不及今人啊!”

一旁的嚴世蕃聽高拱在禦前侃侃而談,皇上也聽得興致勃勃,心裏不禁酸溜溜的,趕緊抓住這個機會插話道:“請皇上恕微臣鬥膽放言,太公薑尚隻論行軍作戰之術,皇上論的卻是治軍備武之道,兩者不可同日而語。譬如皇上所說的在五府或兵部設總參謀部,並置總參謀長一職,便是前所未有之創舉。”

皇上命自己查找參謀的出處,高拱便知道,皇上是對前些年提出各項新政動輒招致朝野上下非議,更惹出諸多禍變之事而心有餘悸,如今慮事行政無不小心謹慎,要推出某些重大的革新舉措,一般都要找出前朝舊製來堵住那些因循守舊的朝臣清流們的嘴。因此,嚴世蕃的這個馬屁雖說是為了討皇上的高興,可拍得不是地方,便微微一笑,說:“皇上曾引太上道君箴言‘吾有三德,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宣諭諸臣工,微臣深以為然。即便在五府或兵部設立總參謀部,並置總參謀長一職,其稱謂雖未曾見諸典籍史冊,然論其職責,與之近似的官衙卻非絕無僅有。如五代之時後梁便設有崇政院,後唐亦設有樞密院,參與謀劃朝廷軍機大事。崇政院與樞密院,等若皇上所謂之總參謀部,尤其是後唐樞密院主官稱樞密使,職責更等若總參謀長。趙宋將樞密使改稱樞密院長官;蒙元沿襲宋製,並於各道增設行樞密院,又等若皇上所擬在禁軍及各邊鎮設置的參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