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參謀沿革(2 / 2)

果然,朱厚熜確實擔憂自己的標新立異之舉惹出麻煩,聽高拱說連總參謀部、總參謀長和各級參謀部都有曆史依據,大為高興:“哈哈,想不到朕竟與古人心意相通。那麼,就效法前朝舊製,在我大明設置總參謀部,在禁軍、九邊重鎮及東海艦隊設置參謀部,你們覺得如何?”

高拱和嚴世蕃心裏一哂:國人所謂前朝舊製,一般都指本朝的列位先帝定下的各項律法規製,但皇上如今信奉“拿來主義”,管他是哪朝哪代,隻要符合自己心意,就不妨拿來一用,實在有些太過於投機取巧了。不過,見皇上如此興致勃勃,別說是他們這些天子近臣、禦前辦公廳的秘書,就算是換作外麵的那些內閣輔臣、六部堂官,大概也都不敢在這個時候和皇上較真。

見高拱和嚴世蕃均讚同此議,朱厚熜就說:“那麼,肅卿,就由你按朕與你談過多次的思路,盡快整理出來呈給朕。”

“臣謹領聖諭。”高拱說:“隻是,總參謀部當設於兵部還是五府,臣尚有疑問,懇請皇上明示。”

高拱不愧是治政大才,一問就問到了要害之處,這個問題不但涉及到五軍都督府與兵部的職權劃分,更涉及到從宋朝一直沿襲到明朝的“以文統武”這一根本的建軍思想。也正因如此,朱厚熜才一直猶豫不決。

明太祖朱元璋興兵開國之時,因臨陣易帥導致大將謝再興投敵,於洪武初年將前元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節製中外諸軍事;後來擔心大都督府事權太重,於洪武十三年又將大都督府拆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領所屬都指揮使司和衛所,並將軍權分置諸多衙門,互相配合卻也互為擎肘,自此,簡稱“五府”的五軍都督府便與兵部成了一對相互牽製的冤家,比如說軍隊配備調動等軍令及軍官升遷罷黜之權在兵部,兵部卻無權指揮軍隊;五軍都督府雖掌軍籍、軍政,統禦一十七個省府都指揮使司、京衛指揮使司和三百二十九個衛、六十五個守禦千戶所,於名義上掌管全國軍馬,平日卻並不直接統率軍隊,朝廷有事,都督府長官憑詔書和兵部調兵命令,奉令出為將軍總兵官,召集各衛所軍隊,指揮作戰,事定便將軍隊歸還朝廷,再按各自來路分駐各衛所。此外,各地不但有文官出身的總督、巡撫掌管、指揮轄區所有軍隊,各軍之中還有禦史、給事中甚至太監出任監軍,掌控全軍、監視統兵將帥。這樣的作法使得明軍上上下下將不知兵,兵不識將,雖能避免各級統軍將帥挾兵自用,重蹈唐代藩鎮割據、不尊朝廷號令之禍,卻大大地損害了軍隊的戰力。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北征蒙古諸部,在京師設立南北大營,以將將兵,平日操練與戰時指揮合二為一,算是想出了一條權宜之計,卻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南北大營也是設了又罷,罷了又設,折騰了一百多年仍未消停,直至朱厚熜借著抗擊韃靼入侵和平定江南叛亂,抽調各地衛所軍的精銳之師,輔之以招募大批流亡百姓從征入伍,在京師組建了禁軍,才稍微緩解了這個矛盾。

但是,以文統武的觀念根深蒂固,絕非組建一支禁軍所能改易的,朱厚熜輕易也不敢去捅這個馬蜂窩。因此,總參謀部到底該由五軍都督府掌管,還是該由兵部掌管,便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照他原來的想法,象總參謀部這樣的軍事指揮機關,應該劃由五軍都督府掌管;明軍總參謀長也應該由一位職業軍人而非文官出任。可是,軍令由兵部掌管,總參謀部若不能調動、指揮軍隊,還叫什麼總參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