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蝮之心聲(1 / 2)

京都在持續11年之久的應仁之亂中被燒為一片焦土,後來幕府經過近一百年的努力,總算是恢複了往日的舊貌,看著還象點樣子。出了京畿,張明遠等人就覺得自己仿佛踏進了荒無人煙的山野荒村一般。不過,他們也知道這裏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田園荒蕪破敗,百姓流離失所也在情理之中。

時常往來東西兩洋諸多藩國的汪直倒還罷了,長居於北京的張明遠等三位太保爺,還有那些鎮撫司密探們初到日本,心中都是百感交際——當然不是讚歎,而是莫大的失望,進而更有一種無比的自豪洋溢在他們的胸中:果然是番邦小國,根本無法與我們大明朝這樣的天朝上國相提並論啊!

到了近江首府小穀城,這種感覺就越發的強烈——小穀城好歹也是一國之都,又是關東各國上京都的要道,可根本沒有一點大明朝那些通衢首府繁華興盛的樣子,破破落落的簡直就是一個蕭條凋敝的鄉村小鎮;而城內國主淺井久政那座精致華麗的府邸,又與整個小鎮的簡陋和蕭條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顯得極不協調。

不過,一進稻葉山城,他們的這種感覺卻蕩然無存——這裏各地商人雲集,諸多商品琳琅滿目,小田園的刀鞘製造者、甲斐的塗料師等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工匠都在本地開設店鋪,過往行人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人口之稠密、市井之繁盛固然無法與大明朝的兩京和一十三省省府相比,卻不亞於明朝的那些中等州府,更與小穀城有天壤之別。

原來,戰國大名為了壯大實力,都製定有被稱為“分國法”的家法,建設城下町,保護和統製工商業,竭力使領國富庶。但是,象近江國主淺井久政一樣,許多戰國大名都出身名門,享受先代的餘蔭,在治理國家之時沿襲傳統作法的地方自然很多,他們麾下的武士大都居住在自己的領地之內,平日與常人一樣過著農耕生活,隻有在應主公之召後,才將自己武裝起來,奔赴戰場。

而齋藤道三出身低微,有今日之成就,仰仗的是個人的奮鬥,行事從不遵循常理,更很少受到傳統思維的束縛,加之他篡奪了國主之位以後,為了控製手下那些與他一樣原本屬於土歧賴藝的家臣們,防止他們中間有人效法自己起兵反叛,在首府稻葉山城為他們修建宅邸,強迫他們離開自己的領地,舉家遷入城中居住。城市人口的驟然暴增,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繁榮。同時,齋藤道三又采取了諸如強化治安管理、減少國內關卡、降低稅率等一係列獎勵和促進工商業的政策,使稻葉山城很快成為日本卓爾不群的一座繁華都市。

汪直和張明遠等三位太保爺對此都是嘖嘖稱奇,更在心中暗自戒備了起來:這位“蝮之道三”不愧是商人出身,能將經商之道用於治國,短短二十年間將美濃小國治理的國運昌盛,對海道諸國都有威懾之勢,實在是個不可小覷的人物啊!

唯一能讓他們稍微安心一點的是,雖然齋藤道三在美濃成就了自己的大業,將美濃一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才華足以讓人矚目,但畢竟已經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人了,如今的日本分裂為大大小小的六十四國,還有數以百計的土豪占有自己的領地,各地寺社廟宇也豢養僧兵割據一方,甚至還有堺港、博多、平野這樣的自治城市,以他領有美濃一國的實力,要想在他有生之年統一日本隻怕是癡人說夢;而且,時移勢易,隨著年齡的日趨老邁,這條“蝮”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美濃國遲早會有一天落在齋藤義龍的頭上。

雖說在京都眾人的傳言中,那位隻有二十二歲的鷺山城城主齋藤義龍身高六尺五寸,是一位驍勇善戰、能力敵十人的大將,但在將星輩出的戰國時代,象他這樣的一介武夫浩若繁星,僅憑武力是遠遠不夠的,若是能將他的勇力與父親的謀略完美的結合,或許還能有一番作為,不過,名義上的父子二人已反目成仇,聯起手來一致對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難怪皇上根本就不屑於提起美濃的齋藤氏。

就在汪直等人緊張而又不動聲色地觀察和分析這位“蝮之道三”之時,齋藤道三也在內心之中觀察和分析著來自大明,卻已經擁有幕府將軍禦家人和細川管領家臣身份的汪直等人。

為了在這些京都來人的麵前顯示實力,齋藤道三特意命自己的家臣都穿上了華麗的戰袍,就連隨他出城迎接貴客的五百名侍衛也都穿著嶄新的禮服,每個人的腰間都插著兩把鋒利的槍——在四分五裂、民窮國弱的戰國時代,能給自己的侍衛每個人裝備著一把有著正規的槍杆和鐵槍頭的槍,組成一支幾百上千人的槍隊,而不是用竹槍來充數,簡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齋藤道三麾下的千人槍隊每人都有兩把槍,相當於有兩千名侍衛,這已經是他最值得自傲的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