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關西七衛(1 / 2)

第三十七章 關西七衛

原本還以為自己是未雨綢繆,現在看來,頂多隻能算是亡羊補牢了。朱厚熜便叫了一聲:“嚴世蕃。”

嚴世蕃應道:“臣在。”

“與西域修好的意思,曾部堂解說的很詳盡,但此事卻不能由他或兵部上呈奏疏。你給內閣去信,就由禮部有司上奏。此外,哈密複國,朕至今還沒有遣使道賀,實在有愧於如此忠於我大明的藩屬之國,此事也不能再耽擱了,著禮部即刻派出一名侍郎,攜帶敕書及賀禮前往哈密,商隊如欲同行,可在宣府、大同兩地與朝廷欽使會合。”

這無疑是給賀蘭石及晉商集團送上的一份大禮,那麼,賀蘭石的回禮自然更是不菲,嚴世蕃心中大喜,忙應道:“臣遵旨。”

幹淨利落地交代了遣使哈密和通商西域之事,朱厚熜又對曾銑說:“不能由你或兵部上呈奏疏的理由,應該不必朕再多言了吧?”

曾銑當然明白,如果由自己或兵部提出此議,勢必會引起蒙古各部,尤其是首當其衝的韃靼俺答部的警覺,以禮部的名義上奏並遣使道賀,不由得越發佩服皇上心思慎密,當即表態說:“回皇上,隻要於家國社稷有利,臣安敢計較虛名!不過,臣還有事要奏。”

“曾部堂請講。”

曾銑說:“欲經營哈密、布控西域,朝廷還應複設關西七衛,以兵威臨西域,列重鎮製夷狄,方能確保西番歸順,北虜懾服。”

朱厚熜沒聽說過“關西七衛”,正要細問,就聽到李春芳說:“曾部堂,此事朝廷已有定論,就不必重提舊話了。”

曾銑心有不甘地看了李春芳一眼,悻悻然地閉上了嘴。而張茂則先是微微點頭,卻又看了皇上一言,立刻肅整了麵容。

見三位主持軍務的文武大員如此,朱厚熜更加來了興趣,便說:“又不是在朝堂之上奏對,更難得我等君臣有此閑暇,曾部堂不妨把關西七衛的由來和沿革說來聽聽,權當是做我等君臣閑聊破悶的談資好了。”

“謝皇上!”曾銑謝恩之後,說:“西域諸胡於洪武初年而始相繼內附,朝廷於關津要隘之地設有安定、曲先、阿端、罕東、赤斤蒙古、沙州、哈密七衛羈縻,並稱‘關西七衛’;其後哈密衛淪陷於吐魯番之手,以安定、曲先、阿端、罕東、赤斤蒙古、沙州、罕東左衛為‘關西七衛’。”

接著,曾銑便逐一細說了各衛的沿革:

哈密衛:元為哈密力,於永樂二年內附,永樂四年置哈密衛於哈密城;成化九年,哈密被土魯番占據,遷居苦峪;成化十八年奪回;弘治元年複為土魯番占據,弘治二年奪回;弘治六年又為土魯番占據,遷居大土剌;弘治八年之後相繼內遷肅州境;嘉靖八年,朝廷正式放棄哈密,哈密衛也隨之被廢。

安定衛:元為撒裏部畏兀兒,於洪武七年內附,次年置安定衛;洪武十年廢,洪武二十年複設;永樂四年移居昔兒丁;正德年間,安定為蒙古占據,正德七年,朝廷廢設安定衛。

阿端衛:元屬撒裏部畏兀兒,洪武七年分設阿端部;次年置阿端衛,十年廢,永樂四年複置阿端衛,宣德七年徙治貼兒穀;正統年間廢。

曲先衛:元為曲先答林元帥府,洪武初年內附,置曲先衛於阿真;洪武十年廢,並入安定衛;永樂四年(1407)複置曲先衛於藥王淮;正德七年,藥王淮為蒙古占據,朝廷廢設曲先衛。

赤斤蒙古衛:元屬沙州路,永樂二年內附,置赤斤蒙古千戶所於赤斤站,永樂八年升置赤斤蒙古衛;正德年間部眾內徙肅州南山;正德八年朝廷廢設赤斤蒙古衛。

沙州衛:元為沙州路治所,永樂二年內附,次年置沙州衛;宣德九年遷居苦峪;正統十一年(1446)為罕東衛占據,朝廷廢設沙州衛。

罕東衛:元為罕東,洪武二十五年內附,洪武三十年置罕東衛,正德年間內徙,至嘉靖年間遷居甘州境。正德年間廢設罕東衛。

罕東左衛:宣德年間罕東衛占據沙州,至正統年間全部占據;正德年間相繼遷居肅州境,嘉靖七年全部內遷,為土魯番占據。成化十五年置罕東左衛於故沙州城,嘉靖七年廢。

聽罷曾銑的話,朱厚熜良久沒有說話。

古人雲,睹一葉之飄零,知深秋之將至。關西七衛及後來的罕東左衛的設立、遷徙到最後逐一被廢置,無疑是明朝整個西北邊防線由最初的擴張到逐步退縮的過程--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在位之時,蒙古各部及西域諸番紛紛內附,可謂國盛軍威,一時無兩;可是,他們的後世子孫卻一步一步地退讓,放棄了對西域廣袤疆土的控製,也放棄了抗擊蒙古各部的前哨陣地,使得陝西、山西、河北完全暴露在了蒙古鐵騎的刀鋒之下,也使得國都北京與北部邊境的直線距離不足兩百裏,隨時會受到蒙古鐵騎的攻擊,正統年間的瓦刺、嘉靖二十三年的韃靼,都曾揮師攻打北京--可能值得明朝君臣慶幸的是,“我固不產英雄,彼亦不生豪傑”,蒙古各部自從被逐出中原之後,再也沒有產生成吉思汗那樣的一代雄主,縱兵南下也隻是為了搶一些奴隸、錢財和糧食牲畜,根本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誌氣,否則的話,明朝的滅亡,也不見得能拖到甲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