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三件厚禮(2 / 2)

興許是看出了俺答的心思,朱厚熜點點頭,加重了語氣:“是三件!第一件禮物,和平!隻要各部誠心歸順天朝,不再縱兵侵擾邊庭,明犯大明天威,朕永不再提北征之議,使漢蒙兩族將士永不再受征伐之苦,兩族人民永不再有殺戮之禍,都能安居樂業,永享太平盛世!”

俺答心中怦然大動,通過貢使及民市各處渠道得來的消息,這些年裏,明軍一直在厲兵秣馬,整軍備戰;而且,收複河套地區是明朝早就確定的戰略方針,提出此議的前三邊總督曾銑已穩穩地坐定了兵部尚書的寶座;支持此議的前內閣首輔夏言也複出就任內閣資政,對朝政的影響力不遜於主張與韃靼交好的現任首輔嚴嵩,夏黨第一要員、內閣次輔李春芳又分管軍務,有這三個人在位,隨時都會重提舊話。因此,剿滅了兀良哈三衛和土蠻各部,解除了東北邊患之後,明軍會向哪裏用兵,絕對是毋庸質疑的。大明皇帝“永不再提北征之議”的承諾,無疑是給韃靼各部,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土默特各部吃了一顆定心丸,確實能算得上是一份厚禮了!

俺答趕緊躬身應道:“小王願意約束各部,嚴禁再有縱部侵擾天朝之事。”

“好!隻要各部守約,朕絕不食言!”朱厚熜繼續說道:“第二件禮物:幸福。隻要兩族始終能保持睦鄰友好關係,朕永不禁市,使漢蒙兩族人民能自由貿易,互通有無,從此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

自古以來,中原政權與周邊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幾乎就沒有間斷過。雙方的戰爭原因是多方麵的,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遊牧民族屢屢南下劫掠。而這些遊牧民族南下劫掠的原因卻很簡單--比之關內政權的農耕生活,遊牧民族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更強,一旦遇到天災,生存需要的物資必然就會短缺,同時自古以來尊儒輕商的漢人政權對雙邊貿易的忽略和輕視也導致了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遊牧民族需要漢人的糧食、棉帛、茶葉等物資來改變自己困頓的生活現狀,搶自然成為其最直接的手段。可是,在漫長的戰爭中,遊牧民族逐漸認識到剽掠的成本遠遠比貿易要大的多,因為他們發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並不能通過戰爭獲取,漢人逃亡時隱匿或者帶走的恰恰是糧食、棉帛、茶葉等物資,他們隻能將漢人帶不走的房子燒掉,趕著搶到的牲畜回去,可他們偏偏又不缺這些東西。而且,隨著武器的不斷先進,戰爭中人員死傷的成本越來越高,掠奪的財物已經不能彌補自身的損失。此外,每一次戰爭之後,中原政權不是發動新的戰爭予以懲戒和報複,就是采用罷市斷絕原本就微乎其微的一點雙邊貿易來實行經濟製裁,並且修建了萬裏長城和無數的城池、邊堡來抵禦他們的劫掠,使他們南下的道途越來越艱險,為之付出的代價也越來越大。這一點,對於占據了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誘騙、擄掠了大批漢人農民從事墾殖,已經逐步趨於定居生活的俺答部來說,尤為明顯。這也是自嘉靖十三年起,俺答汗就力求同明朝建立政治和經濟上的密切聯係,前後向明朝提出不下十次和平通貢互市要求的根本原因。

如今,明朝皇帝提出了“永不禁市”的承諾,是他們通過連年的戰爭也未曾達到的目的,更是一份天大的厚禮。俺答怎能不喜出望外?

接受了俺答的致謝,朱厚熜繼續說道:“第三件禮物:文明!”

“文明?”俺答不明就裏,怔怔地重複了一遍。

“不錯,文明!”朱厚熜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目不識丁,可他在草原行將統一之時,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創立蒙古文字,使蒙古人民全憑口述心記的日子一去不複返,蒙古民族也由此擺脫了蒙昧,走進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時代。這是何等出類拔萃的遠見卓識!此舉對蒙古人民和人類曆史所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創立一個疆域橫跨歐亞、廣袤萬裏的大帝國!朕追思先賢,亦不能不為蒙古人民傳承文明盡一份心力。是故,朕決定在各大邊鎮設立民族小學,在京城設立民族大學堂,各部王公貴族均可憑自願,選送子弟前去求學,學成之後,既可應朝廷科舉出仕為大明職官,亦可回草原為本部效力。民族小學及民族大學堂更對各部寒門子弟敞開大門,隻要報名入學,就等若大明秀才,由朝廷提供食宿,依律給予廩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