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俞大猷不敢應聲,朱厚熜又說:“我朝史官記起居注、修實錄,對征戰之功的記載十分詳盡確鑿。如《太祖實錄》中對徐達、藍玉等人曆次北伐所獲俘虜,乃至馬匹牛羊數目都記載的一清二楚,可無論是《太宗實錄》,還是金幼孜奉成祖文皇帝之命所編撰的《北征錄》,裏麵對於戰果的記載卻語焉不詳。天子禦駕親征,舉國矚目,成祖文皇帝更欲以此留美名於後世,出塞之後未及接敵便急於勒銘刻石,若戰果可觀,又怎能不詳加陳述以誇示天下?兩相對比,究竟真相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皇上這一番剖析絲絲入扣,更不在自己麵前諱言成祖文皇帝之失,可見對自己是何等的信任!俞大猷倍受感動,也就打消了心中的顧慮,說:“皇上睿智。微臣也曾仔細想過,成祖文皇帝五次北征,第四次、第五次北征,六師深入草原腹地,北虜已聞風而遁,諸將分索山穀四野三百餘裏,不見虜賊蹤影,連車轍馬跡也都被塵土湮滅,未能取得戰果;前三次三犁虜穴,戰果究竟如何,微臣不敢妄言。但第一次於永樂八年北征韃靼,未能俘獲酋首本雅失裏,班師歸途還曾兩次受到虜賊襲擊,可見並未給予北虜殲滅性打擊。第二次於永樂十二年北征瓦刺,以五十萬之眾征討三萬餘人的瓦刺,本應摧枯拉朽,仗卻打得十分艱苦,雙方殺傷相當。此外,成祖文皇帝聖駕於八月初一還師於京城,閏九月便有瓦刺某部欲掠甘肅的消息,亦可見瓦刺實力猶在,賊心不死。第三次於永樂二十年征韃靼,酋首阿魯達遠遁,我軍未能與之交鋒,回師擊兀良哈,俘虜其老弱、獲其馬牛羊而回。本為伏虎而出塞,卻隻能擒兔而歸,亦未能達到解除國朝北部邊患之目的。究其根源,乃是因蒙元各部逐水草而生,居無定所,能戰則戰,不能戰則逃;反觀我軍,道途險遠,氣候惡劣,夏往有暑渴之虞,冬進有寒仆之患,更有糧餉輜重供給不濟,將士餓死者十之二三,成祖文皇帝亦不得不久用素食果腹;解送糧餉輜重的民夫倒伏草野之中者,更是不勝計數……”
說到這裏,俞大猷瞥見皇上目光炯炯有神,正含笑注視著自己,突然覺得自己說的太過直白,忙住了口,躬身說道:“微臣愚見,不足以汙濁聖聽,請皇上恕罪。”
朱厚熜感慨地說:“誌輔,能一眼窺破其中關鍵之所在,還能這樣直抒己見,朕真是沒有看錯你!成祖文皇帝竭全國之財力,聚各省之雄兵,曆時十餘年的五次北征,從軍事上來說其實並不成功,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等若拿大炮打蚊子一般,既徒糜國帑民財,致使國家財用大窘、民力枯竭,卻未能收到實效。如今朕要反其道而行之,引蛇出洞,好將他們一鼓而殲。你倒是說說,除了朕這個萬乘之君,還有誰能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俞大猷還想再說什麼,朱厚熜抬抬手阻止了他,說:“誌輔,你什麼都不用說了,有你和你麾下五千精銳之師,朕根本就不擔心自己的安全問題,更相信你定能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為我大明北部邊境贏得百年安寧!”
俞大猷可沒有那樣的自信,頭上冷汗潺潺而出,喃喃地說:“若是聖駕有事,微臣縱然身死族誅,也難償大罪之於萬一……”
朱厚熜又是一哂:“虧你俞誌輔還是我大明不世出的一代名將,是朕一直看好的社稷幹城、國之棟梁,竟說出這等滅自己誌氣,長他人威風的話!朕之所以敢做這樣的豪賭,手中還握有三張王牌:一來蒙古各部攝於我大明國勢軍威,也未必敢輕舉妄動;二來你麾下將士被稱為我大明第一強兵,戰力不遜於最精銳的蒙古鐵騎,還整備著遠比他們先進的犀利火器,野戰決勝,未必會輸給天下任何一支軍隊;三來此地距離大同不足三百裏地,禁軍第二軍、第三軍,還有大同軍二十多萬人馬就駐紮在大同,一旦有事,至多兩三天就能趕來救駕。你不必擔心了,快去與楊惟約商議如何調兵遣將吧!你們兩人,一個是運籌帷幄於廟堂之上的總參謀長,一個是決勝千裏之外的軍中大將,如今再度攜手,定能演出一場好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