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狹路相逢(2 / 2)

百丈之遙,即便是天生的神箭手也射不了那麼遠,但是,一則可以借助馬的衝力,二來長生天保佑,風正朝著明軍那邊吹過去。亦不刺相信,隻有兩三輪攻擊之後,即便那數百名蠻子中還有人僥幸在箭雨之中活下來,也定會煩躁不堪甚至心驚膽寒,最終全線崩潰。

令他吃驚的是,對麵那幾百名蠻子騎兵竟然沒有四散逃竄,反而迎著他的大軍衝了上來!

這是張五哥營長在打出信號彈之後,向全營兵士發布的第一道命令;也是他投身營團軍的第一天,俞大猷和戚繼光兩位軍門教給他的營團軍第一條軍規:大明軍人,有進無退,未奉將令而擅退半步者,斬!

出營之前,俞軍門親手交給他一枚信號彈,對他說:“中軍戰鬥隊型完全展開之後,會吹號命你們撤回來。聽不到號聲,騎一營就是隻剩下一個人,你也得給我打下去!”軍令如山,沒有任何價錢可講,既然如此,那就幹脆衝上去。戚軍門當年說過,有算定之戰,有舍命之戰,如遇舍命之戰,拚著一腔熱血報效朝廷,任他賊來,我隻拚死向前罷了。當年的營團軍沒有孬種,如今的第一軍也沒有孬種!

張五哥的命令不但顯示了明軍“天下第一強兵”的氣勢,更挽救了禁軍第一軍獨立騎兵團第一營眾多將士們的性命--亦不刺麾下的翁吉亦惕部和巴魯赤思部五千將士堪稱土默特部精銳之師,東征西伐,作戰經驗十分豐富,在第一輪漫射之時,他們就預先計算了敵人潰逃的提前量,從四麵八方覆蓋了敵人的退路。射向自己正前方的箭雨密度反而最小,明軍騎兵卻偏偏迎著他們衝了上來,隻有十幾個兵士,要麼是因為反應稍微遲鈍了一點,要麼是因為對麵的敵人數倍於自己,不禁為之膽怯,就猶豫了那麼一下,頓時被漫天落下的箭雨紮成了刺蝟一般,轟然落馬。

雙方都是各自軍中的精銳之師,跨下戰馬都是百裏挑一的寶馬良駒,迎麵直衝,百丈之遙瞬息可至。就在如此短暫的一瞬間,大部分的蒙古武士已經射出了三支箭。而且,射第三支箭的時候,那些騎射本領高強的人已經扔掉了手中的長弓,換上了稍短一些的反彎弓,瞄準與自己距離不足五十丈的明軍直射,換弓、搭箭一氣嗬成,顯示出了高超的軍事素養。對麵的明軍有兩百多人中箭落馬。

不過,對麵疾奔而來的明軍騎兵也表現出了不遜於對手的軍事素養,每個人都毫無畏懼地迎著箭雨,舉起了手中的火銃,扣動了扳機。炸雷一般的聲音驟然響起,無數彈丸朝蒙古武士飛去。同樣在如此短暫的一瞬間,大部分的明軍騎兵已經放了兩銃,個別人還放了三銃。不過,與蒙古武士不同的是,放三銃的那些人,都是一些缺乏戰鬥經驗的兵士,乍一見敵人鋪天蓋地湧了出來,都慌了神,不顧敵我雙方的距離超出了火銃的射程,就慌慌張張地摳動了扳機,第一發子銃都放了空;而象營長張五哥、排長李二狗這樣的老兵,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們直到與敵人距離已接近五十丈之後才放銃,兩發子銃無一例外地打到了呈密集隊型衝鋒的蒙古武士中間,彈片四散迸裂,好幾百名蒙古武士不是自己中了彈,就是戰馬被彈片所傷,發出悲哀的嘶叫,前腿一屈,將馬背上的主人重重地摔在地上。所有落馬的蒙古武士都沒有來得及閃躲,就被後麵疾速衝上來的同伴縱馬從身上踩過。碗口大的蒙古馬馬蹄下,骨頭斷裂的聲音和撕心裂肺的慘叫聲混雜在一起,聽著讓人不禁為之膽寒。

就在兩軍狹路相逢,即將猛烈地碰撞在一起的那一瞬間,亦不刺的心頭驟然犯起了一個疑問:五年前,蠻子在大都德勝門外同樣使用了火銃,但他們卻隻能單發,要不是那個該死的蠻子皇帝夢得神授,造出了一種叫做“線形隊列”的戰法,將兵士們分為三排,輪番放銃,其他兩排裝填火藥和鉛彈,所以才給呈密集隊型衝鋒的韃靼鐵騎造成了極大的傷亡。這幾百名出外巡邏的蠻子騎兵至多隻能放一銃,就得換兵器再戰,怎麼卻能一直連續放銃?難道說,那個該死的蠻子皇帝又夢得神授,為他們造出了更厲害的火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