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禮賢下士(一)(2 / 2)

以前在另一個時空看那些YY,豬腳們隻要虎軀一震,立刻就能使英雄服拜、天下歸心,到了明朝當上了皇帝才知道,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別看自己現在拍拍肩膀,說上一兩句暖心的話就能把這些五大三粗的軍官們感動得痛哭流涕,沒有平日下的那番水磨工夫,就是把別人肩膀拍散架、把好聽的話說破了天,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蔣介石對自己黃埔軍校的門生們,還要記個小本子,把各人的籍貫、姓字、家庭情況、個人愛好都記在上麵,召見時翻出本子惡補一番呢!否則的話,誰會替“校長”賣命,誰會在全軍覆沒之後,為“黨國”盡忠?營團軍的第一任監軍高拱是朱厚熜的秘書,他要知道出身營團軍的段勇等人的情況還不是小菜一碟?至於其他那些人,就要靠鎮撫司那麼強大的情報機構了。

問候過了諸位武將,朱厚熜走到了東海艦隊參謀長徐渭的麵前:“文長,我得好好地感謝你才是,你發表在《民報》上的那些文章,我一期不拉地都看了,寫得實在是太好了,不但能使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百姓都能知道,有你們這些鐵血軍人時刻在保護著這個國家、保護著人民,更能使曆史能永遠地記著,在倭寇肆虐我大明海疆之時,有你們這些大明軍人挺身而出,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甘灑熱血,舍生忘死地捍衛著我泱泱中華神聖不可侵犯的主權!”

原來,方才被第一軍軍官們津津樂道的《民報》上的那些精彩文章,都是出於東海艦隊參謀長徐渭的手筆--盡管他一開始並不懂得皇上所說的“宣傳”究竟有何用處,寫那些文章僅僅隻是遵上諭而已,但文章登出了一兩篇之後,每當東海艦隊的船隊回港,當地的老百姓都扶老攜幼,抬著豬羊米酒,自發地前來犒勞殺敵報國的有功將士;而海軍將士們受到百姓這樣的擁戴,訓練不叫苦,巡邏不喊累,殺起倭寇來更是不怕死。目睹此情此景,徐渭不禁感慨地對戚繼光說了一句:“皇上真乃神人也!”從此之後,他寫起這些文章,簡直比給朝廷上呈報捷的奏疏還要用心,絕世驚豔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民報》銷量激增,他那“辱恩報國生”的筆名也很快蜚聲文壇,成為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市井裏巷、田間地頭百姓掛在嘴邊上的一個響亮的名字。

當然,也有不少儒生對這樣既無聖賢之理、又乏儒學精義的文章不屑一顧,但他們之中的許多人不但每一期都買,還要珍藏在家中。隻是每每旁人問起他們為何口是心非,他們總是辯解道:“賤內孤陋寡聞,犬子頑劣不學,總對這些亂七八糟的逸聞雜事趨之若鶩,買來應付他們而已,我學生是從來也不看的。”根本忘記了自己方才還拿最新一期《民報》上登出的文章作為與別人高談闊論的談資。

皇上如此禮賢下士,徐渭也是無比感動,但多年的儒學修為使他練就了“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興於野而不動心”的本事,一個立正敬禮,幹脆利落地回答道:“回王先生,微臣愚鈍,當初受命撰述戰例,尚不知用意何在,嗣後方知此乃安民心、得民望的一大妙方良策。”

對徐渭這樣恪守朝廷禮法、聖人教誨的文臣,當然不能要求他不說“回王先生”,更不能要求他以你我相稱,朱厚熜又稱讚道:“好!一個進士出身的讀書人,軍禮如此標準,回話如此幹脆利落,不愧我把你放在東海艦隊曆練!我大明要是多些象你這樣文武雙全的國之棟梁、社稷幹城,何愁天下不安、海波不平!對了,文長,你可打算日後將這些文章輯錄修訂,刻印成書?”

徐渭被皇上說中了心思,不禁有些難為情:“回王先生,微臣確曾這麼想過……”

“這個想法好啊!”朱厚熜興致勃勃地說:“雖說聖人有言:君子述而不著。可都述而不著,你們的豐功偉績何以流傳於世,又何以能讓千秋萬代之後的人們記得你們這些大明鐵血軍人為國家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犧牲?書的名字我都替你想好了,就叫《靖海平倭親曆記》,也不必用什麼‘辱恩報國生’這樣的筆名,就直接署上你徐渭的大名,再注明官職為大明海軍東海艦隊參謀長,豈不更有說服力?我敢保證,你徐渭必能因此而名標青史、萬古流芳!對了,成書之後,我給你題寫書名,讓戚元敬給你作序,朝廷出錢給你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