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用人所長(2 / 2)

眼前這些人盡管都是自己的心腹寵臣,但他們的思想觀念卻不見得能比普通的明朝人進步多少,這些話一時還不能對他們和盤托出,朱厚熜苦笑著搖搖頭,說:“在我大明朝,要幹成點大事可真是不容易啊!公說公有例,婆說婆有理,反正正說反說,誰都能講出一大堆的道理來,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幹擾視聽,淆亂人心。因此,有些事是可說而不可做;有些事,卻是可做而不可說。這份策論就在可做而不可說之列,還是不必急於公之於眾的好。”

戚繼光似乎覺得皇上有些多慮,忍不住抗諫說:“皇上如天之仁,嘉靖二十四年平定江南叛亂之時,昔日盤踞於寧波外海的諸多海商集團樂輸錢糧、義助官軍就是明證。有此成例在,想必也無人敢對朝廷招撫海寇一事隨意置喙。”

不急於將羅龍文的策論公之於眾,是高拱和皇上反複商議做出的決定,高拱便插話解釋道:“元敬此話未免不妥。嘉靖二十四年的情勢是江南叛亂,我大明朝半壁江山陷落逆賊之手,社稷危傾隻在旦夕之間,朝野內外惟以平叛亂、定家邦為第一要務,舍此皆不足論。但今日之情勢,四海升平,百姓鹹安,朝臣士子未必都能如皇上這般睿智,能於青萍之末見風起之勢啊!”

朱厚熜點點頭,說:“肅卿說的不錯。曾有上古哲人說過一句至理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有時候,掌握了真理,洞悉了真相,也未必是件值得慶幸之事。你們都不是外人,朕不妨實話告訴你們,朕讓你戚元敬看這份策論,是想把羅龍文放在你們東海艦隊曆練,你們不是一支留了一支分艦隊巡弋在東海海域嗎?把他放在那裏,朕要看看他到底是文長這樣的文武全才,還是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之流。”

皇上如此推心置腹,戚繼光也不好再說什麼,加之製科進士安置在軍中任職,由徐渭而始,而徐渭以自己的才幹很快就成為戚繼光的得力助手,他怎能不願意皇上再將人才送入自己軍中?連忙謝恩不迭。

朱厚熜又說:“還有,你戚元敬這次回京應試,可不能隻想著自己的科名,不但要去黃埔軍校做報告,讓那些學員知道我大明周邊軍情;還要多與前來應試的軍官和武舉交往,看其中有否可堪造就之才。雖說自古以來,名將都是戰場上一刀一槍殺出來的,不是科場考出來的,但臨時抱佛腳,總也聊勝於無。當然了,朕不會讓你白幹活,你所發現的人才,也都分配到你東海艦隊任職。怎麼樣,這個條件還算優厚吧?”

戚繼光麵色微微一紅,說:“微臣不敢瞞皇上,此次回京,元敬本就存了這份心思。”

“哈哈,朕也早就猜到你有這樣的心思,否則的話,你為何還要把文長這個參謀長帶上!”朱厚熜笑道:“雖說不免會影響你備考,但朕以為,你且不必擔心自家考試一事。子曰‘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你戚元敬戰功赫赫,名滿天下,誰敢不讓你中式?若不讓你中式,誰又敢名列皇榜之上?這一點,主持今科武闈的張老太師、李閣老、曾部堂他們,比朕還清楚啊!”

朱厚熜說的不錯,當初戚繼光上疏朝廷,懇請離職回京應試,大都督府和兵部都認為荒謬絕倫:追求功名固然是好事,可也不能不顧自己的身份啊!若不讓他戚繼光中式,豈不天下大嘩?簡直是仰仗軍功,伸手向朝廷索要功名嘛!當年在平叛軍中,曾因發炮攻打徐州城一事與戚繼光有隙的大都督府左都督、禁軍司令、太師英國公張茂甚至建議皇上下旨切責他不識大體不顧大局。朝臣之中持此觀點的人還有不少,若非戚繼光是皇上的心腹愛將,興許都會上疏彈劾他“辜恩懷私,持功驕縱”。

戚繼光大窘,忙說:“皇上盛讚,微臣愧不敢當。微臣不才,辱蒙聖恩,不次簡拔,委以重任。浩蕩天恩,微臣無以為報,惟以一腔熱血效命家國,方不負君父社稷之托……”

朱厚熜站起身來,拍了拍戚繼光的肩膀,說:“元敬,你也不必這麼說,朕隻不過是為你提供了一個施展才華、報效家國的機會而已。你若是朽木之才,就算是朕把你放在那樣重要的位置上,也會喪師辱國,更談何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好好幹吧!隻要是有功於我大明江山社稷之人,朕從來也不吝封侯之賜,還要許其入淩煙閣,名標青史、萬古流芳!”

眾人都慨然應道:“臣等謹遵聖諭,不負君父聖心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