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劍一連問出這幾個問題,不過是想引出“欽差高大人”的解釋,說給其他鹽商聽而已。聽到“欽差高大人”毫不猶豫地隨口作答,顯然早已成竹在胸,也給出了能令鹽商放心的答複,他覺得火候已到,當即表態:“大人如此恩恤商民,學生感激莫名。學生方才所說認購五十萬兩白銀股份之數不變,此外,學生還願將祁縣老家五千畝田地變賣,再認購二十萬兩的股份。”
接著,他又轉頭對其他鹽商們拱手一個團揖,揚聲說道:“諸位財東叔伯,高大人是朝廷的欽差,他要辦的差事,便是朝廷的差事。朝廷如此優撫恩恤我等商賈販夫,我等敢不竭心盡力、報效朝廷?再者,高大人方才也說了,成立興業銀行,一來可以解除江南百姓多年所受‘放青苗’那樣的閻王債之苦;二來也能促進朝廷改稻為桑的國策推行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是上利國家、下利百姓的大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彙集各方力量,官民齊心合辦,方能克成大功。小侄願意傾盡家財認購股份,然則小侄一人之力十分微薄,還請諸位財東叔伯也為朝廷盡一份心力!”
盡管被運學、附籍乃至設立商籍等一係列想也想不到的好事降臨到頭上,眾位鹽商激動的餘韻尚未褪去,但是,認購股份卻是要把自家白花花的銀子掏出來,那些鹽商跟真金白銀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一涉及到銀子的事情立刻就本能地警覺起來:正所謂‘禮賢下士,必定有求於人’,欽差高老爺百計賣好,莫非就是為了說動我們認購那什麼“興業銀行”的什麼“股本”?若果真如此,倒要小心為妙了!甭聽他說的天花亂墜,少說也得等到他為大家辦妥了奏請朝廷恩準鹽商附籍揚州之後再說……
見場麵再度冷了下來,趙自翱又把臉沉了下來,拍著桌子,點著名罵了起來:“高萬財、何富貴,你們有那麼多的銀子往園子裏扔、往河裏扔,還誇奢鬥富漫天撒錢,竟砸到了諸位欽差的頭上。高大人大人大量,不與你們一般見識,你們難道就一點也不知道好歹?不願意拿一點出來幫朝廷做事?”
高萬財、何富貴兩人手裏還汗津津地攥著“欽差高老爺”“奉還”的那兩枚銅錢,被趙自翱點名罵到頭上,情知自己這一次是流年不利衝犯了太歲,大概在劫難逃,不得不苦著臉,學著李紀的樣子,每人認購了二十萬兩股份。
但是,其他鹽商卻自認沒有把柄落到各位“欽差大老爺”的手裏,還是坐著不動,繼續在心裏打自己的小算盤。
皇上苦口婆心說了這麼半天,這些可惡的販夫走卒竟然還是無動於衷。鎮撫司三太保高振東也生氣了,忍不住將手伸進了袍袖之中,那裏裝著南直隸錦衣衛搜集到的罪狀,主要是揚州各大鹽商收買官員、偷稅漏稅的種種劣跡,準備拋出來恐嚇他們。不過他也知道,這些罪狀拋出來,一定會牽扯到兩淮鹽運使司衙門和揚州知府衙門,便將請示的目光投向朱厚熜。
朱厚熜不願意破壞剛剛營造起來的融洽氣氛,忙用嚴厲的眼神阻止了他,轉頭笑著對餘劍說:“餘少東急公好義,拳拳報效朝廷之心,實令本官著實感動。不過,你祁縣老家的五千畝良田就不必變賣了。總是一份祖宗產業,從你手上變賣出去,也不大好。再者說了,即便你附籍揚州,日後也少不得還要時常回鄉祭祖,有份祖業在老家,總是一份牽掛。”
略微停頓了一下,他又繼續說道:“開辦興業銀行,本官也不想貪功求大,隻打算募集八百萬兩股本。其中,戶部出資兩百萬兩,江南織造局出資一百萬兩,民股隻有五百萬之數,你認購五十萬兩,已占到十分之一,應該算是第一大股東了。本官不才,蒙皇上恩典,榮膺興業銀行董事長一職。然則本官既要在禦前行走,又兼著吏部文選郎,諸事繁雜,分身乏術,亟待德才兼備之士協助本官打理興業銀行一應大小事務。是故本官打算奏請朝廷,任命你為興業銀行行長,還望你能一心一意施展高才,忠心謀國,成就一番事業,不負君父浩蕩天恩,亦不負男兒七尺昂藏,一身學識!”
任命餘劍為興業銀行行長一事原本不在朱厚熜與高拱、張居正等人商定的計劃之中,而是他臨時起的動議,是因為他看中了餘劍的拳拳報國之心和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認為象餘劍這樣的儒商既深受孔孟聖賢教誨,又精通經商貨殖之道,由他來經營興業銀行,應該不會有貪汙腐化、剝削欺淩百姓之憂。此外,他這麼做還有三層用意,一是不必把高拱這個自己一直悉心培養的宰輔之才束縛在區區一個興業銀行的繁雜事務之中;二來餘劍的舉人身份,應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官場士林對於興業銀行的非議和詰難;還有其三,那自然就是要給那些鹽商們樹立一個榜樣,讓他們看看,隻要盡心竭力給朝廷辦事,朝廷就虧待不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