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再許重諾(1 / 2)

楊尚賢領命而出之後,朱厚熜裝作這才發現那些鹽商們還在跪著,說道:“各位怎麼還在跪著?快快起來,安心坐著說話。”

“官老爺們”之間一係列的勾心鬥角令諸位鹽商看得目不暇接,此刻才回過神來,又是一陣此起彼伏的叩頭--眼前這位“欽差高老爺”提出要上奏朝廷,允許鹽商在異地附籍,這對那些財力豐厚、業儒之心又十分迫切的鹽商們來說,無疑是個福音,他們可以利用這項政策,使自己這一階層的人名正言順地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實現“茂異可以招選,俊良可以登崇”的願望,怎能不讓他們歡呼雀躍、叩頭謝恩不迭?

朱厚熜微笑點頭致意,還躬下身子,親手將跪在前排的李紀、高萬財、何富貴三人扶了起來,然後對鹽商們說:“你們大概也都明白了,奏請朝廷恩準你們附籍一事,本官早就有了這個想法,即便沒有餘先生提及此事,本官也會拜發奏疏。當今皇上最是仁厚愛民、重商恤商,斷無不準之理。”

這就等若是當眾承諾自己一定能辦成鹽商附籍進學一事了。兩淮鹽商們都清楚,以“欽差高老爺”的身份,做出這樣的承諾實在難得。紛紛離座,叩頭致謝不迭。

在一片“老爺公侯萬代”的頌揚聲中,朱厚熜裝作很隨意地說道:“士農工商,皆是天朝子民,豈有子民有疾苦困頓而君父朝廷置若罔聞之理?其實,在本官看來,無論運學,還是附籍,都隻是權宜之計,不隻是你們,全天下的商戶雖說都分屬民、軍、匠、灶籍,卻世代經商,按民、軍、匠、灶籍管理並承差應役,就顯得十分不妥;而且,你們附籍某地進學應考,無形之中便擠占了當地生員名額,當地其他各屆百姓定會不滿。朝廷應該單獨為你們商賈立下商籍,按一定比例分配縣學、府學、鄉學各級學校生員名額,凡歲科,提學使者按臨照額取士,不占其他籍貫的名額,免得引起當地各屆百姓的不滿。如此一來,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各省府州縣無論立不立運學,子弟都可以在當地進學應試,從此再也不必象餘先生當年那樣,為求功名仕進而遠離高堂父母,以致竟有‘子欲養而親不在’之人生大憾。你們商賈子弟中的英才俊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榮登科甲,為朝廷所用!”

頓時,兩淮鹽運司衙門二堂又一次成了歡樂的海洋,一片發自肺腑的頌揚致謝之聲幾乎將房頂都給抬了起來--要知道,設立商籍可不僅僅是關係到子弟能否取得求學和應考資格的問題。原來在森嚴的“士農工商”封建等級中位居末席,被視為“末業”的商人,不僅可以在異地居住、專事經商貨殖,還能以當地名額參加科考,並擁有另獲生員配額之特權,這等於是朝廷在政治上對商人作出的一個讓步,能極大地提高商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這已經不僅僅是給予兩淮鹽商的優撫恩恤,而是惠及全天下商賈販夫之流的一大善政,若能施行,被歧視、欺淩了兩千多年的商人,從此可以昂首挺胸、堂堂正正地做人了!許多鹽商想到這個,就忍不住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朱厚熜含笑看著那些激動不已的鹽商,等他們的歡呼之聲略微減弱了一點之後,將手抬起向下壓了壓,示意自己有話要說。趙自翱忙喝道:“高大人還有話要說,都給我仔細聽了!”

二堂上安靜了下來,朱厚熜說道:“方才諸位都對本官千恩萬謝,說句心裏話,本官愧不敢受啊!設立商籍一事關乎國家根本、朝廷祖製,還要上奏朝廷,由皇上會同五府、六部諸多衙門仔細商議,拿出個周全妥貼的法子來,本官也不敢信口開河,立時便應承諸位。不過,高某身為朝廷命官,奉旨巡視江南,今日到貴府揚州來,可不隻是為了完成募集股本籌辦興業銀行的差事,總要對諸位有所幫助。譬如,奏請朝廷恩準兩淮鹽商附籍、子弟進學一事,高某就可以給諸位寫包票,且請諸位放心就是。”

這一席話說的入情入理,聽著更象是一句客氣話,但餘劍卻聽明白了弦外之音--這是眼前這位“欽差高大人”許下了諸多美好的承諾之後,在索取回報,要兩淮鹽商們積極認購那個興業銀行的股份,好讓自己給朝廷交差。他身為鹽商之一,自然知道其他鹽商都在擔憂些什麼,有心要幫著“欽差高大人說服大家,便大著膽子說:“大人,學生有一事不明,還請大人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