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裏,李紀忙說:“同意、同意……”
朱厚熜想了想,沉吟著說:“不過,按原定的募股計劃,戶部持有二百萬兩股份,江南織造局持有一百萬兩股份。也就是說,在興業銀行的股本總額中,國有股占到多數,才能保證興業銀行是國有控股銀行,在董事會中,朝廷的代表才有經營決策權。你李員外要認購二百萬兩股份,隻怕有些過多了。”
眾人心中一哂:這個“欽差高老爺”未免也過於迂腐了,誰不知道,興業銀行是朝廷的衙門,吸納民股也隻是朝廷為了少花銀子多辦事而想出來的法子,哪能真的就象百姓家合夥做生意那樣,誰出的本錢多誰說了算?難道多出點銀子,就能把朝廷的衙門變成自己家的店鋪不成?不用說,這是“欽差高老爺”還在生大家的氣,故意裝腔作勢……
朱厚熜卻不知道那些鹽商們心中做如斯之想,自顧自說了下去:“這樣吧,李員外既有豐厚財力,又有為國效力之誌,本官就破個例,同意你認購一百萬的股份。除了既有民股,又代表朝廷經營國有股份的餘劍之外,你便是興業銀行第一大股東了。在董事會中,少不了你的一席之地。你有多年經商積累的經驗,還請你這個董事平日多多指導餘劍,與他和衷共濟,為朝廷、為百姓做出一番貢獻。”
李紀根本聽不懂朱厚熜在說些什麼,但他卻知道,眼前這位“欽差高老爺”剛才說了他本人即將出任“董事長”,那麼,自己這個“董事”或許也算是有官身了!他萬分激動,踉蹌著撲倒在地上,叩頭拜謝道:“小、小民多謝高老爺提攜!”
和李紀的想法一樣,其他的鹽商們也都被“欽差高老爺”所說的“董事”的頭銜給打動了,紛紛表示自己願意認購股份,懇請“高老爺和各位欽差大老爺”也給他們一個報效朝廷的機會。
料想肯定能超額完成募集資金計劃的朱厚熜一改剛開始時的謙恭和氣,限定每家最多隻能認購三十萬兩銀子的股份,還再三強調“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那些鹽商唯恐失去了這個撈到一官半職的好機會,都湧到張居正那裏簽訂認購股份的約書,誰還顧得上聽他說這些廢話?
果然不出朱厚熜的所料,兩淮鹽商你三十萬,我五十萬,踴躍認購股份,五百萬民股的計劃很輕易就完成了,卻還有十來個人沒有擠到張居正的跟前。他裝模作樣地猶豫再三,才“勉為其難”地接受了趙自翱和即將擔任興業銀行行長的餘劍兩人的請求,將募集民股的計劃放寬到了八百萬,這才打發走了那些“報國心切”的鹽商們。
“欽差大老爺”如此開明通達,鹽商們無不歡欣雀躍,心滿意足地走了。朱厚熜卻突然把臉一沉,盯著趙自翱,冷冷地說:“老趙,你托楊公公轉交給我的那十萬兩銀子,原本就說是兩淮鹽商樂輸給朝廷以供迎駕之用,怎麼他們口口聲聲說自己已按行會攤派的份額,還另外湊了五十萬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趙自翱沒有想到“欽差高大人”如此機敏,連鹽商們言辭中無意流露出的一鱗半爪都沒有放過,不由得萬分驚恐,老老實實地應道:“不敢欺瞞大人。下官起初是按五十萬之數讓他們按各人名下份額分攤。後來……後來大人在那個李紀家中題了詩,李紀驚恐難安,又自願樂輸朝廷十萬兩,算是給……給大人賠罪……”
朱厚熜冷哼一聲:“我就猜到你老趙跟我玩的是這一出!自作聰明!”
趙自翱這才注意到“欽差高大人”生氣歸生氣,對自己的稱呼還一直是“老趙”長“老趙”短的,心裏稍稍安定了一點,厚著臉皮問道:“大人,這是怎麼說?”
朱厚熜不滿地說:“你老趙還是不明白?當今皇上最是重商恤商,三令五申不許各地官府有司衙門肆意盤剝商賈、攤派各種孝敬。可你倒好,偏偏要在聖駕南巡之時搞這麼一出!再者,我們奏請恩準兩淮鹽商附籍揚州的奏疏拜發之後,皇上若是俯允所請,有好事者便會以為,皇上是看中了兩淮鹽商樂輸朝廷的那五十萬兩銀子。這樣豈不累及君父千秋聖名?皇上若是不允,我們豈不失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