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順水推舟(2 / 2)

高拱插話進來,說:“啟奏皇上,遠赴印度、波斯及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諸國,煙波萬裏,風險很大,且來回所耗費的時日倍於西洋航路,貨殖成本勢必加大,臣恐那些海商不願成行。”

朱厚熜笑道:“嗬嗬,肅卿能說出‘貨殖成本’這樣的專業術語,倒不枉朕當年將你派往泉州主持廢弛海禁、開辦海市諸事啊!”

揶揄了高拱一句之後,他正色說道:“這個問題的確不容忽視。朕以為,朝廷可以適當采取一些鼓勵措施,比如說,對直銷印度、波斯及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諸國的商品減免榷稅,從那些國家運回的商品也適當降低關稅,以鼓勵我大明海商積極開拓新市場。這麼做,從表麵上看,朝廷一時少收了一點進出口的商稅;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國家、海商、織戶、桑農多方受益。”

接著,他又笑著說道:“嗬嗬,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更何況驅本逐利乃是商賈天性,隻要貨殖利潤足以令他們動心,不要說什麼印度、波斯、阿非利加洲、歐羅巴洲,即便是天涯海角、碧落黃泉,他們也會趨之若鶩。是故朕以為,隻要朝廷優惠政策得當、扶持措施有力,總有一天,全世界的各大港口,都會停泊著我大明海商的船隊;各大城市,都會有我大明商人的店鋪!”

無論是嚴嵩、夏言兩位閣老,還是高拱,都不是迂腐守舊的道學先生,這些年裏參與朝廷機樞要務,受皇上重商恤商、大力扶持工商諸業思想的影響,也對商賈之道頗有了解,自然明白皇上這麼說絕非盲目樂觀。

不過,他們可都沒有想到,這正是朱厚熜夢寐以求的引領中國再次昂首走向海洋的天賜良機!

自古以來,中國就不乏勇於探險、敢於挑戰海洋的勇士。早在唐宋兩朝,中國就有許多商人不畏海路艱險,駕船遠赴波斯貿易。大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率60多艘大海船、150 多艘中小海船,大大小小共計200多艘船隻,以及船員、兵丁27000餘人七下西洋,宣大明國威,引萬國來朝,並帶回來了不計其數的海外奇珍異寶、珍禽異獸,將中國的航海史推向了頂峰。

但是,到了仁宣年間,這樣的壯舉便停止了。究其根源,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並不象歐洲大航海時代的那些冒險家一樣,有極其誘人的利益驅動。而鄭和船隊每次都超過27000人的一支龐大船隊遠航海外,所耗費的錢糧、物品十分浩繁,不勝計數;加之明朝一貫奉行“薄來厚往”的外交政策,鄭和船隊招攬來華朝覲的海外番國非但不能給大明帶來多大的利益,糜費的賞賜更是一筆巨額開支,以至於從鄭和下西洋一開始,朝野內外反對的聲浪就從未平息,指責其為“寶船弊政”,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等到雄心勃勃要做“天下共主”的明成祖朱棣一死,繼任的明仁宗、明宣宗便將“西洋寶船”列為勞民傷財的弊政而加以取消。為了防止有人重提下西洋之議,當時的兵部尚書劉大夏甚至毀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海圖、文書記錄等寶貴資料。自此,中國就逐步走上了閉關鎖國的曆史逆行道,被那些憑借地理大發現飛速崛起的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趕上、超越,並遠遠地甩在了身後,讓無數後世之人為之扼腕歎息、痛心疾首,其中就包括朱厚熜。

回到明朝之後,朱厚熜一直在謀劃重現鄭和下西洋之盛舉,以此引領中國再次昂首走向海洋。可是,這些年裏,推行嘉靖新政所受到的巨大阻力使他變得謹慎了起來,加之國家的財政狀況剛剛好轉,也不容他做出那樣的“奢靡”之舉。既然官方再下西洋的時機還不成熟,而日漸繁盛的海外貿易使大明海商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完全有實力遠航異域,何不利用他們先行一步,用事實教育和說服那些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封建官僚?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朗機人在呂宋挑起的戰事,其實正是中國再次昂首走向海洋的金鼓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