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那些威名赫赫的戰國大名,如武田信玄、今川義元、毛利元就、上杉謙信等人,自身原本就有實力上洛,問鼎天下,未必會領大明王朝的情,甚至會出於日本武士的尊嚴,效法當年的北條時宗,聯合起來對抗大明;其他的人出於個人野心,或許會欣然接受大明王朝的好意,卻都是些庸碌之輩,要扶持他們上位,投入的成本定然不小,與其耗費那麼多的人財物力替人做嫁衣,還不如直接出兵滅掉小日本算了。就這麼盤算過來盤算過去,也還隻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那三個小家夥可堪一用。
於是,朱厚熜和高拱君臣二人便定下了大明對日總體戰略方針: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奪取天下,扶持德川家康做幕府將軍。
這一總體戰略方針倒也附和日本後世的曆史走向,而且,先前安排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到崇明島倭人戰俘營當管事、讓德川家康進南京國子監讀書這些無心之舉就都派上了用場。那數千名倭人戰俘都是國內殘酷內戰的失敗者,標準的流氓無產階級,殺回國內,失去的隻是枷鎖,得到的卻可能是整個世界。因此,隻要織田信長振臂一呼,勢必群起響應,立時就能拉起一支隊伍。而這支並非他的家臣組成的隊伍對他的忠心程度可想而知。也就是說,即便織田信長革命成功,勢必會麵臨著分贓不均、再起內訌的難題,日本還是會象現在這樣,陷入內亂不休的戰國時代。
這當然是他們的如意算盤,可有一個問題始終繞不過去--大明王朝憑什麼要幫助這三個小家夥?總不能跟那些朝臣士人說這三個小家夥身世實在可憐,大明王朝有義務發揮國際主義精神去幫助他們吧?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的請戰之舉恰恰替大明王朝解決了這個難題--今川義元上洛在即,無論是出於武士的尊嚴,還是報殺子之仇,織田信秀都不會龜縮城中任其通行。但是,沒有織田信長的奔襲桶峽間之戰,尾張織田氏必亡。到了那個時候,作為大明王朝討伐夷人的有功之臣,織田信長要向宗主國借兵報殺父滅國之仇,豈不順理成章--強漢盛唐仗義出兵,替自己的藩屬之國主持正義的例子史不絕書,被千古稱頌為“有道明君”的漢武帝、唐太宗都這麼幹過,又不違反明太祖朱元璋既定的外交政策,哪怕是再頑固守舊的朝臣士子都說不出反對的話來,偉大的大明人民誌願軍便可以高舉“尊王攘夷,吊民伐罪”的正義之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日本海!
這且不說,有倭人參戰,還能使日本和佛朗機人結下血海深仇--前些年裏,因日本陷入戰亂之秋;大明既厲行海禁,又因爆發“爭貢之役”而禁止日本參與朝貢貿易,葡萄牙人便趁機插手獲利不菲的中日貿易,已隱隱有與大明海商集團分庭抗禮之勢。甚至,後世的曆史中,在大明王朝誘捕誅殺汪直、沉重打擊了本國海商集團勢力;而日本江戶幕府也學著大明的樣子厲行海禁、閉關鎖國之後,這一局麵愈演愈烈,中日貿易幾乎完全被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所壟斷,獲得的利潤高達幾倍甚至十倍。即便後來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借傳教為名滲透日本內政,謀求政治目的,引起了江戶幕府的警覺,驅逐了兩國商人,荷蘭人又趁虛而入,等若還是被歐洲人把持著中日兩個一衣帶水的鄰國之間的國際貿易,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大明如今已經廢弛海禁、開放海市,又在逐步推行“農工商並重”的國策,當然不能任其發展成這個樣子,還是趁早在日本和包括佛朗機在內的歐洲諸國之間釘上楔子的好!
此外,泱泱中華,禮儀之邦,明軍又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即便是替海外僑胞報仇雪恨,有些“那個”的事情大概也做不出來。倭人義勇軍就不同了,這些出身海盜的家夥百無禁忌,殺殺人、燒燒房子、搶搶東西對他們來說又算得了什麼?了解徐海“月之暗麵”行動真諦的高拱、戚繼光兩人知道如何合理使用手中的這支非同尋常的力量,讓他們行走在黑暗中,而讓英勇的明軍始終保持正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