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環環緊扣(1 / 2)

俯允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人所請,由他們招募崇明島的倭人戰俘“自願”加入義勇軍,協助明軍討伐夷人和那些離心離德的西洋藩國,可謂是一舉三得,深契中國古代兵法中“驅虎吞狼”一計之妙味,朱厚熜和高拱君臣二人早就商議過多次日本問題,不必細說,隻是眼神略一交彙,便心照不宣地達成了默契。

不過,有這麼些年來推行富國強兵的新政卻動輒得咎的慘痛教訓,朱厚熜對朝臣士子的迂腐頑固一直心有餘悸,不免擔心這樣做會引起朝野內外的非議詰難,便問道:“肅卿,先是徐海,又是倭人戰俘,會否招致‘招降納叛’之譏評,有損天朝尊嚴、朝廷威儀?”

高拱從容地應道:“回皇上,當初太祖高皇帝興師滅元、成祖文皇帝起兵靖難,軍中都有歸順天朝之韃營從征。太祖不以為忌,成祖待之如故,敘功獎賞甚或厚於漢軍。洪武、永樂年間歸順內附者更是比比皆是。如韃人酋首把都帖木兒,原為韃靼平章,於永樂三年率部眾五千餘人歸順天朝,成祖文皇帝賜其漢名吳允誠,授右軍都督僉事。又如韃人貴族也先土幹,於永樂二十一年成祖四次北征歸途之中俯首請降,成祖文皇帝賜其漢名金忠,封忠勇王,與鐵券金印、玉帶綺衣金幣,時時侍從,賜宴時位居侯之下、伯之上。金忠部下皆被授予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要害武職。臣以為,皇上許倭人戰俘效死用命、將功折罪,正是遵從祖宗成法,更深契太、成兩祖‘天下一家,華夷無間’、‘懷柔外人,無弗遠近’之仁厚聖心……”

高拱的話還沒有說完,朱厚熜已經笑得合不攏嘴:“好好好,有祖宗成法、朝廷舊製在,朕也就放心了。”

略微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路,更象是又捕捉到了腦海中倏然閃現了那點智慧的電石火花,朱厚熜接著說道:“既然如徐海那樣的叛卒、倭人戰俘那樣的降卒都可以網開一麵,留其有用之身,許其戴罪立功,那麼,刑部報來勾決處死的那些人是否可以照此辦理?除了個別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申國法、平民憤之人,那些可憐、可憫、可疑的,但凡有一線之明,就都停勾,改為流放海外藩國。你覺得如何?”

年年到了中秋,朝廷都有兩件大事要辦,一是督促各省府州縣收納糧賦丁銀;二是勾決人犯。依照大明律,處決人犯分為兩種,一為“決不待時”,朱筆一勾,立刻處死,又分為“斬立決”、“絞立決”等;一為“秋決”,即所謂的秋後處斬,又分為“斬監候”、“絞監候”等,意思便是暫且收押候斬,集中在立秋那天處死,時辰定在午時三刻,概因此時秋風已起肅殺,日光依然蒸爍,極陽轉陰之際,人命歸於天譴,合於當死之義,在這一天這個時辰處決人犯,正是“應上天肅殺之氣” 。人命關天,又是國家重典,當然不能草率從事,除了個別特例之外,各省府州縣都要將犯人案卷呈報刑部複核,由刑部擬定處決名單呈送禦前,由皇上勾決。跟後世死刑犯要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核是一個道理。

催繳賦稅是各級撫民之官的首要政務,又時逢西洋變亂,正所謂“六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需糧秣的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內閣到戶部再到軍需轉運總署早就下了嚴令,上到督撫大員,下到七品縣令,若是辦不好這項差使,自己摘了烏紗帽到刑部大獄報到,各級地方衙門對此都不敢怠慢。惟是秋決一事,因刑部尚書許問達吃了在蘇州老家的兒子欺官虐民、毆傷人命的掛落,被罷官撤職,剛剛接任尚書的侍郎申行時又擔心自己甫一接手,就在這樣的大政上麵出了岔子,著令部裏職官司員嚴查慎稽,與各地公文往來不免多費了些時日。等到呈文和勾決名單八百裏加急送到南京,已到了八月中旬。前幾天朱厚熜又忙著籌劃出征討夷諸多事宜,抽不出時間來仔細審核,也就暫且擱下了。既然高拱替他找到了準許織田信長組織倭人義勇軍從征的理論根據,他便驀然想起了這件事,心中不禁開始盤算:那些歐洲殖民者都是將罪犯流放海外,利用他們進行殖民拓殖,大明王朝可否照此辦理?

其實,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嘉靖二十六年將那些參與江南叛亂的藩王宗親、亂臣賊子發配海外,就是一次嚐試。此外,這些年裏,東南各省已悄然遵照皇上的密諭,將一部分囚犯“流放極遠之地”。隻是為了掩人耳目,更為了避免中華民族在曆史上留下汙點,沒有在舉國上下大張旗鼓地這麼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