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左右為難(1 / 2)

第一百一十六章 左右為難

看著孫嘉新在大堂上的精彩表現,旁聽的楊博君不禁歎為觀止--他二十七歲科舉中式,步入大明官場,第一個職務便是陝西周至縣知縣,雖說隻幹了三年便受到當時的內閣次輔翟鑾的賞識,奉調回京升任兵部主事,那三年的經曆也使他深知衙門裏的吏員差役貪、惡、欺、滑、頑五毒俱全,那些科甲正途出身的州官縣令倘若不諳地方政務,往往會被他們欺瞞左右,成為他們虐民斂財的幫凶。他不禁對孫嘉新駕馭下屬官吏的霹靂手段大為佩服,更覺得皇上將督查清丈田畝的棘手差使交給自己這位同年,可謂是深得其人。有孫嘉新這樣精明強幹且有豐富治政經驗的人秉公持正、清廉治事,這一關乎社稷安危、萬民福祉的國之大政必能順利推行,成為嘉靖朝一大仁政善政而在青史上留下何等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令楊博疑惑的是,一旁的皇上卻是愁眉深鎖,似乎正在擔憂些什麼。

原來,聽到孫嘉新的諸般布置,朱厚熜在心中暗自苦笑不已:沐浴浩蕩天恩?不給百姓打白條便是沐浴浩蕩天恩了?不過,孫嘉新指出的這個問題確實嚴重,白條收購不但有損朝廷威信,更給了各級官府衙門那些貪官汙吏搗鬼的機會。諸暨一縣如此,其他州縣大概也不例外,看來,得趕緊發一道密旨,嚴禁蘇鬆杭三大織造局名下的官商合營作坊以白條收購生絲,省得那幫愚蠢淺薄的奴才貪圖蠅頭小利,中了貪官汙吏的圈套,成為他們虐民自肥的擋箭牌,敗壞了宮裏的名聲……

可是,不打白條,而是用現銀收購生絲,的確存在那個名叫“王順”的縣丞所說的“行走不便”的問題;若是真能用收絲憑證衝抵桑農當年賦稅,也的確是官民兩便,若是一律禁絕,似乎有因噎廢食之虞。

更重要的是,王順和孫嘉新圍繞著是否用現銀收購生絲的勾心鬥角,再次提醒了朱厚熜,得趕緊把貨幣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明初禁絕用白銀和銅錢作為貨幣,但國家發行的大明寶鈔卻不設發行準備金,隨意濫發;也不分界發行,而是長期流通,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紙幣貶值,大明寶鈔形同廢紙,民間都用銀錢交易。明朝政府不得不於宣宗宣德十年解除錢禁;次年,即英宗正統元年解除銀禁,使白銀流通公開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銀,白銀具備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貨幣的基本職能。到了嘉靖十三年,明朝政府又規定了白銀和銅錢的兌付比例,規定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等於變相確定了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推行一條鞭法之後,規定各種賦稅都折銀計征,更進一步強化了白銀的貨幣地位。

嘉靖二十七年,時任昆山知縣的張居正密奏他與時任湖廣巡按禦史海瑞的一番晤談,向朱厚熜奏報了當前國家麵臨的錢法危機:朝廷明定白銀一兩折錢千文,可在市麵上,一兩白銀隻能兌換九百三十到九百五十文錢,等若一兩白銀貶值在5%以上。

究其根源,一是國朝廢弛海禁,增開海市之後,大量的白銀從東南亞和日本流向中國,雖說緩解了朝廷實行一條鞭法等稅製改革而造成的貨幣短缺的壓力;但由於貿易大量出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白銀等貴金屬貨幣的貶值;二是恢複對日貿易之後,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的錢幣作為本國貨幣,還大量收購銅器,商人把銅錢收來熔煉鑄成銅器,賣給日本,轉手就是十幾倍的利潤,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銅幣的短缺。

銀銅比價的變化,帶來的問題十分嚴重:

首先是使貪腐之風大行於官場,敗壞了吏治--國家實行一條鞭法,百姓賦稅徭役全部折銀計征,丁門小戶的百姓手裏哪有銀子?完稅之時上繳的都是銅錢,但各地州縣負責收稅的差役稅丁可不會老老實實按照市價折算白銀,而是理直氣壯地按千文銅錢折合一兩白銀的官價征收,再把收到的銅錢送到銀號兌換成白銀解送本省藩庫。官府和銀號聯手,每兩銀子就能賺好幾十文。國家每年征收賦稅高達兩千多萬兩白銀,各省府州縣的官吏能從中賺取多大的好處?!

其次,隨著商品經濟,特別是海外貿易的發展,白銀逐漸取代銅錢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從長遠來說,銀賤銅貴的問題對國家經濟有著不可忽視的危害--所帶來的兩大弊端一是由於白銀是海外貿易的主要支付工具,銀價貶值,購買力下降,等於變相抬高了商品的價格,降低了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優勢和競爭能力,不利於對外的貿易傾銷;二來也會引發國內通貨膨脹,使得本來就剛剛起步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受極大的衝擊。